誰家金枝(Woman in Gold)

5
Adele Bloch-Bauer

《丹京遊學記》尚在連載期間「插播」一齣電影,因為好戲難得。

《誰家金枝》(Woman in Gold,陸譯金衣女人,臺譯名畫的控訴,港譯穿著金色衣裳的女人⋯⋯)舊年上畫,主人翁是上圖的Adele Bloch-Bauer。不知是畫家畫功特別,還是前人的審美眼光殊異,望着畫中人實難發生情慾。然而該畫於奧地利藝壇即如蒙娜麗莎之於羅浮宮,聲名可知。蓋其成於一九O七年的維也納,叱咤一時的奧匈帝國已進入落日餘暉,政治變化進而影響藝術,法國興起的新藝術(Art Nouveau,德語Jugendstil)傳入帝國心臟,衍生出勇於打破傳統格禁的維也納分離派,其中古思達・葛林(Gustav Klimt)是燙金師之子,曾於維也納美術工藝學校修讀建築繪畫,肄業後為奧地利國家美術館和皇家劇院繪壁畫,獲奧國長命君主Franz Josef I授章獎勵。成名之後,他反而另闢蹊徑,開創了獨門的「黃金時代」畫風。此「黃金時代」非謂葛林事業之頂峰,而是說他接受世界藝術潮流,其中拜占庭馬賽克與日本浮世繪遺風影響猶甚,或許亦受父親職業故發,乃試以金箔作畫,如是者可類比成畢加索的藍色時期和粉紅色時期。於時奧地利富商Ferdinand Bloch-Bauer賞識葛林,延聘之為其妻作畫,歷時三年,乃成上圖。

奧國帝京的另一間學校維也納美術學院拒收了一名潦倒青年,更稱他「不能畫」,他乃四處飄泊,做過傳令兵、上等兵,發動過一場政變,成了階下囚,對猶太人大發牢騷,隨後成立了一個政黨,這個政黨以復興日耳曼民族為職志。一九三八年,這位青年及其黨軍威逼利誘,兵不血刄吞併奧地利。Bloch-Bauer家族面臨兩大憂患。首先不知緣何在歐洲有幾個錢的人多數是猶太人之後,而該青年痛恨猶太人,另外這名青年為了報復當年遭維也納美術院拒諸門外的恥辱,更汲汲於搜刮全歐美術品以充實其私人博物館及證明其殊高藝術品味。

說回電影。雍容華貴的Adele Bloch-Bauer端坐着予畫師方便,又時而寵錫電影女主角瑪莉亞(Maris Altmann),可惜紅顏薄命,這位嬸嬸待不到侄女出嫁。這時瑪莉亞已經亭亭玉立,與丈夫和眾賓載歌載舞,但是外面時局險惡,所有人都隱然覺得這次也許是大難前最後一場盛事,席上瑪莉亞的叔叔說已經安排後路避走瑞士。主角一家三口遲疑之際,納粹黨已經大舉進軍,可嘆的是滿城的奧地利人竟然額手稱慶,歡迎歐洲的新主人。瑪莉亞一家是猶太人之後,身家性命包括該幅傳世名畫皆危在旦夕。

已成老人的瑪莉亞現居美國羅省,去完妹妹的喪禮。她從亡妹的遺物中撿得一封寫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舊信,說戰後家族向奧地利政府追討財產。該幅名畫仍好端端在畫家曾供職的奧地利國家美術館。瑪莉亞想起家族遭遇的厄運,決定繼續申索,延聘其好友的孫兒律師、電影男主角Randol Schoenberg律師先生為之。單看男主角的姓可知其亦為奧地利人之後。律師先生初出茅廬,事業並不順遂,於文物追討這專門範疇更是一籌莫展,起初對瑪莉亞大嬸這位陌生人的求助不以為意。也許被大嬸的傲氣折服,他決定放手一試,半工讀琢磨起大嬸的案子。他決定帶大嬸親往奧地利與當局周旋。

WOMAN IN GOLD
瑪莉亞與律師先生

奧地利是瑪莉亞的老家,但是「故國不堪回首」。瑪莉亞大嬸無法忘記當年在納粹軍監伺下與父母永訣,父母那雙依依不捨又不得不割捨的眼神,和與丈夫經科隆逃往美國的艱險。在往科隆的機上,少婦瑪莉亞下望故國,想起父母留作人質,給自己遠走他鄉,悲從中來,在美國努力學習英語重過新生活,而父母的噩耗未竟也隨來。大戰期間,瑪莉亞故居遭搜刮,當局看中名畫,藏於國立美術館。於瑪莉亞大嬸,奧地利奪去其家族,亦奪去她嬸嬸的畫像。因此瑪莉亞明明識德文,卻只講英文。

問奧地利追討名畫無異與虎謀皮,藝術官員的臉色也不給大嬸好過。這也難怪。希臘向英國索還帕特農神殿石件,意大利向法國索要蒙娜麗莎,不亦無功而還。況且奧地利法院規定,入稟者須按索償額付押金,名畫價值連城,大嬸如何負擔得起,幾位奧地利朋友再熱心相助也幫不上忙,兩人只好踏上歸程。大嬸再因奧地利傷心,決定作罷,永不重返,臨走跟律師先生憑弔猶太人紀念碑,律師先生想起先祖父,動了真情,反而對案件窮追不捨。

返到美國,律師先生翻閱典籍條約,發現奧地利政府亦受美國文物償還法案節制,且在美國提訴容易得多,於是在地方法院狀告奧地利政府,逼得當日給大嬸臉色的官員赴美上庭,法院裁定法案可追溯至適用於名畫。奧地利政府有的是錢,請金牌律師上訴至聯邦法院,不果。律師先生決定帶着判詞返回奧地利索畫去,大嬸不願重返,着律師先生自便。奧國仲裁法院上,官員傳媒雲集,律師先生慷慨陳詞,道出瑪莉亞一家的厄運,動情說理,法院一致裁定大嬸勝訴,奧地利須歸還名畫。律師先生大喜過望,赫然發現大嬸也在席,大嬸說,上次她是為己而來,今次乃為律師先生而來。奧國官員灰頭土臉向大嬸求情,望其高抬貴手,不要取走奧國美術館鎮館之寶,換來一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名畫底定播遷美國,大嬸自知家裏寒微,將名畫拍賣,由紐約新畫廊(Neue Galerie)以破紀錄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投得,仍公開展出。大嬸回到故居,故居已經闢作銀行,但是門戶窗牖仍教她夢回當年的婚禮,眾賓歡娛,滿堂吉慶,父母叔伯兄嫂齊齊整整,燈火闌珊之間,還有那位不曾老去的Adele嬸嬸。

鄙文譯稱電影「誰家金枝」,本來「金枝玉葉」較動聽,但已為柯德莉夏萍的羅馬假期佔用。電影的主旨除了紀念猶太人的苦難,亦是探討文物的歸屬。故事裏瑪莉亞認為她的嬸嬸容貌傾國,畫像應為世人共睹,所以名畫最後落戶大西洋何方,在交通發達的今日似乎無礙。但是有兩道題值得深究。第一,文物應屬作家私人財產抑或國家甚至全人類公產?畫中人是大嬸的嬸嬸,是大嬸的叔叔聘人為其妻畫的,滿載該家族的回憶,但設想大嬸是個暴殄天物的變態人,聲明奪回名畫後將私藏之甚或摧毀之,則國家是否有權強行購走之?第二,假如發揚文物的教育意義為原則,那麼文物應放在原產地抑或文教昌盛的地方?這裏美奧同屬歐西文明國度,文物保護功夫不相上下,但換着是埃及、伊拉克或遠東大國呢?雖然埃及貓神像、亞述壁畫、中國書畫瓷器離開故國放在西方博物館的冷氣玻璃櫃裏是很剎風景,亦令遊人不易懷古,但若此等文物留在出處,能否逃過伊斯蘭國肆虐或無產階級專政呢?歸根究底,怎樣才算文物?

Vienna-Ringstrasse-740x410
維也納舊影

如果上述問題太深,單看電影選角取景也甚可觀。主演瑪莉亞的海倫美雲(Helen Mirren)曾飾剛過九十大壽的英女王陛下,自然不乏「霸氣」,很能演出瑪莉亞大嬸固執、堅毅和富於感性,又不失詼諧。男主角也恰如其份演出一個稚嫰而富衝勁的律師,其妻另一女配角對丈夫的體諒亦很令人欣慰。取景當然就是維也納了。雖然歐遊數月也未曾去過,但是戲中已將這帝國舊都的恢弘氣象拍得淋漓盡至,與愛在黎明時(Before Sunrise,最近興黎明)浪漫嫵媚的維也納相映成趣。

第二次世界大戰遺害固然深遠,但是沒有這場戰爭,可能就少了很多齣扣人心弦的電影。畢竟戰爭是對人類社群生存的最大考驗,在叱咤風雲的領袖外,少不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補充一句,大戰期間猶太人受害至烈,奧地利曾將畫作改名為「Woman in Gold」,是隱諱Bloch-Bauer這個猶太姓氏。小人物不但肉體堪虞,記憶和名字似乎也可信手抹掉。

 

同是天涯淪落人-看《The Terminal》

The-Terminal
(Google)電影海報

一月五日

今朝,一位好友始赴外地留學。臨行的除夕日,我們在機場二號客運大樓(T2)的觀景台,看飛機在斜陽下起落。我說,每時每刻,地球上該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在天空吧。即使不看《衝上雲霄》之類電視劇,也不難明白機場是個見盡聚散離合、天倫人情的地方。這位朋友聽我如此無聊興嘆,著我看二〇〇四年的美國電影《The Terminal》。

戲名

英文戲名中譯總是別扭。簡潔一個英文字The Terminal,便教人發生感慨,現有譯名,直譯者有「機場客運站」(港)、「候機樓」(Google translate?),甚至「單程機票」(根本錯譯,誰說Viktor訂了單程機票?!),進而僭建者有「幸福終點站」(陸)、「航站情(奇)緣」(台)、「單程機票航站奇緣」(無語⋯⋯)、「愛你無國界」(醫生?),近乎慘不忍睹。故本文拾人牙慧,譯作「天涯淪落人」,往後自知為何。

劇情

此戲已經發行十年,當年在港大收旺場,票房近一千四百萬元,應無「劇透」敗人興致之患。雖然,仍勸未看的人勿讀下去,先到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8773/花兩小時觀賞。

主人公Viktor Navorsky(Виктор Наворский,湯漢斯飾)來自虛構國家Krakozhia(Кракожия)。該國使用保加利亞語,Viktor亦曉俄語,大概Krakozhia為東歐或蘇維埃國家。猶記得星際穿梭(Interstellar,請參閱舊文)Murphy’s Law說一切可能的錯誤終將犯上。Viktor旅程途中,K國爆發內戰,護照失效,Viktor頓成無家無國,又不獲「難民」身份的「遺民」(!!),遺棄美帝紐約。機場入境主管Frank Dixon無法可循將之拘留或遣返,且彼此言語不通,只好放任他在機場過境區鳩嗚。狼狽的Viktor很快丟失了餐劵和電話咭,唯有一個花生罐,他始終握緊著。為免影響仕途,Dixon使計欲逐出此麻煩人,不遂,饑餓不已的Viktor竟然找到裝修工作(黑工,比Dixon正職賺更多),開始在機場六十七號閘口的九個月寄居生活,期間結識了清潔工Gupta、搬運工Enrique和美女空姐Amelia。Viktor對失戀的Amelia一見鍾情,Amelia亦奇怪為何Victor「老是常出現」,為了交往下去,Viktor訛稱自己是經常公幹的工程承辦商,更無料扮四條,打扮得身光頸靚(Hugo Boss的植入廣告),與眾好友用機場失物偽裝高級意大利餐廳,合演一桌燭光晚餐。

Dixon已經不勝其煩,更要命的是傻人有傻福,憨直的Viktor打黑工似乎奪得Amelia芳心。出於憤恨,Dixon決定橫加干涉,將其潦倒事實告訴之。Amelia責難其存心欺瞞,Viktor和盤托出,並道出此行是要完成父親的遺願,和花生罐裏的秘密。臨別,Amelia憫吻之,約定重逢之日。

九個月過去了,K國內戰結束,同時亦是Amelia的歸期。本以為她將以身相許,不料她只是冷冷擲下即日簽證,好使Viktor了卻心願,便與苦戀多年的男友復合。回復自由的Viktor收拾心情和行裝,準備步出機場,懷恨在心的Dixon卻刻意阻撓,以機場眾人的職途脅從Viktor立即遣返K國。Viktor為免連累多月來的好友,唯有忍負懦夫罵名歸去。得悉原委的Gupta發動「公民抗命」,佔領停機坪延誤Viktor航機。在眾人回護和警察放行下,Viktor踏出紐約市,在Lexington大街一六一號的Ramada酒店,找到最後一名老爵士樂手Benny Golson(Benny Golson飾),集齊樂隊全體簽名,珍而重之將他放入父親的花生罐,踏上歸途。

角色、場景點評

湯漢斯飾演戇直角色不是新鮮事,阿甘(Forrest Gump)更是為人津津樂道。他熱愛祖國,一聽到Krakozhia便會手舞足蹈,在電視看到祖國內戰悲哀不已。戇直的他明明有機會也不逃脫,熱心助人卻弄壞了人家的名牌篋。老差骨Dixon為將Viktor逐出機場成為申請庇護難民,誘導他供稱害怕(credible fear)回國(香港人亦漸漸明白被捕後保持緘默的道理),Viktor似懂非懂,答:「I’m not afraid from my home」,反問為何要害怕回家。果然身土不二。堂堂紐約國際機場竟然無俄語翻譯,他臨急生智協助一名攜藥救父的俄國人敷衍Dixon,令人想起南非世界盃那個手語翻譯。樂天知命的他接受Amelia離去,經過重重周折,踏出紐約市一幕,是經典的美利堅英雄主義,與Truman Show裏的Truman踏出戲棚如出一轍。電影終結一幕通常是畫龍點睛之作,經典例子多不勝數。Viktor將老樂手簽名放入花生罐,對的士司機說:「I’m going home」,的士緩緩開行,鏡頭掃過紐約時代廣場指向天空,彷彿象徵Viktor完成亡父夙願。使人激動快慰不已。「Life is waiting」,他始終等待愛人和為父親圓夢。

豆瓣影評有一點說得很好。那座機場本身就儼如美國,是民族大熔爐。Gupta是印度人,本來在家鄉Madras(今Chennai清奈)經營雜貨舖,不堪黑警敲詐,刺之,遁逃美國,一直委曲求全,安安份份低頭做個清潔工。電影人物刻劃極其細緻,Gupta個子矮小,善吹噓(將Viktor幫助俄漢故事說成悍匪駁火)和雜耍(阻撓Amelia接聽前度男友來電),有小聰明喜歡捉弄別人(拖地弄濕地板滑倒路人),在在都是印度人的經典形象。這位老人表面十分戒懼,不准別人碰他的地拖和垃圾,起初更懷疑Viktor是中情局或KGB派來監視他的密探(誰有空刺探一名機場清潔工),正好呼應他在家鄉受黑警滋擾和帶罪之身藏匿美國機場,觀眾乃透徹明白其心態和行為。最後,這位最怕見光的小人物竟然挺身而出,擋住Viktor的歸國航機,寧願遣返印度服刑,要老友衝出機場完成心願。這種小人物做成大事的布局,亦是美國電影常有的,而足智多謀、重情重義的印度人總是這個創造奇蹟的人。Enrique是西班牙裔美國人,單純,重愛情,追求黑人移民局職員Torres,擔心她看不上職微薪薄的自己,以食物利用Viktor扯紅線試探,後來求婚得遂,與Viktor成為好友。連同Joe,Victor幾位機場職工好友都是美國傳統弱勢社群-黑人、拉丁裔、南亞裔。

美女空姐Amelia才貌雙全,標準「筍盤」,於愛情卻舉措不定,掙扎於苦戀多年的男友和新歡Viktor之間。熟讀歷史的她明知拿破崙征服巴伐利亞送給Joséphine的結婚禮物,卻詐懵看Viktor能弄出甚麼花樣。Viktor可能不擅英語或自作聰明,將機場飲水機處改裝成噴泉,說拿破崙送了一百座噴泉,那座噴泉噴不出水,預示他們的戀情會告吹。Amelia沒有即場揭破,而在約定重逢之日說,拿破崙送了個金匣子,裏面刻着「To Destiny」(怎麼是英文?)。人生⋯⋯Amelia拒絕Viktor可有多個理由,一是她真的很愛前度男友,二是前度男友「高富帥」,三是她不願看到Viktor終身屈居機場,所以答應前度男友復合,換取其為Viktor辦理簽證遂願。我當然寧願相信第三個理由,因為他們最後相遇一刻是Viktor踏出機場,Amelia滿懷安慰報以微笑,沒有多餘說話,再也不回頭。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在這傷心者通道上同行⋯⋯」。也許最後白人只可跟白人一起。

美國電影中,壞蛋多數是白人或警察,Dixon皆中。他是一名官僚,對小事十分精明,先後識破中國偷渡客和販毒者;一心掃除Viktor此鳩嗚人士,豈料他留守機場,賺錢溝女皆強於己,便留難之;經常揚言對機場一切有絕對權力,所以對攜藥救父的俄漢毫不通融。Viktor使計為俄漢解困,Dixon怒將之按在影印機上(見《表姐你好嘢》),羞辱Viktor的K國是垃圾國家,合該受美國欺負,其後更圖以機場眾人職途要脅Viktor就範。美國電影的警察一般不會壞到底,黑人下屬Thurman抗令放走Viktor,Dixon亦放棄追捕(其實他無權)。戲中沒有交代他有否辭退機場眾人和遣返Gupta,但從表情看,他似乎明白其前任上司的訓誡:「Compassion is what America is all about」。

全戲短評

電影和主角的原型據說是滯留巴黎戴高樂機場十七年的伊朗人Mehran Karimi Nasseri。此人得罪伊朗「方丈」巴列維(遭另一方丈高美尼推翻),獲聯合國難民署難民身份,聲稱有英國親戚,前往英國期間遺失證明,遣返中轉站巴黎。依例法國不能收容此人,亦不能遣返難民,Nasseri唯有受巴黎機場接濟,滯留十七年期間以寫日記(有甚麼好寫?)和自修經濟度日,二〇〇七年才獲巴黎市收留。一九九四年法國電影《Tombés du ciel》(Lost in Transit/ Fallen from the Sky)亦以此為藍本。沒有這齣電影,實在不知Nasseri的故事。國際法恁般漏洞,使人滯留十幾年動彈不得形同軟禁,未知今日修正已否。此戲情節誠然荒謬,但現實中失去故國的人,例如巴勒斯坦、科索沃人等,其窘境亦相當。聞說星加坡政府會吊銷異見者國籍,真有其事乎?

有豆瓣影評(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97674/)謂,Viktor亡父鍾情美國爵士樂,乃嚮往自由的表現。翻查維基,始知亦解得通。Viktor說亡父是在一九五八年讀到匈牙利報紙發現該爵士樂隊。一九五六年匈牙利革命被蘇聯鎮壓,兩年後主張多黨制的部長會議主席(總理)Imre Nagy遭清算處決,用以儆誡其他衛星國緊跟莫斯科總路線。那父親也許讀到此則消息,慨嘆共產鐵幕之強橫,只好寄情音樂。

最後又說回戲名。英文原名The Terminal當然解作機場客運站,terminal亦可解作總站。對每航班而言,機場的確是總站,對每位旅客而言,機場往往只是過處,因此譯作「終點站」似乎不宜。本文作「天涯淪落人」,因為機場是人們遠赴天涯所由,戲中各人身世各異,來去匆匆,跟主角一樣都是淪落人,男女主角Viktor和Amelia最後也沒有交換電話,相忘於江湖,應了「相逢何必曾相識」。當然啦,這是小弟無聊起的名。在商言商,以此名推上戲院,票房比敝筆談怕好不了多少。又例如香港電視《來生不做香港人》,我認為原名《客家女人》較為貼切,因為該劇主線是姊妹感情(主題曲亦然),不是中港矛盾,只是現名確實叫座得多。再過兩星期,小弟又要去機場了(見一月一日文)。「Life is waiting」。

何處立身-看《Interstellar》含全劇情

interstellar
(Google)Interstellar電影海報

互聯網時代,「資源分享」(盜看)盛行,花幾十元入場看電影頗為奢華。因此,倘若非入戲院不可,電影必須情節與效果兼備,換言之,能觸動感官與心靈,有口皆碑者也。上次入場看柯朗導演的《引力邊緣》(Gravity),三維影象炫目,太空幽深動人,也算值回票價。昨日在旺角百老匯看了《星際穿梭》(Interstellar),雖無三維視效,其故事彷彿集《引力邊緣》、《潛行空間》(Inception)和《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於一身,聲畫頗為震撼,至於口碑,導演Christopher Nolan(基斯杜化老撚)亦絕不欺場,謎米香港節目《大把戲》主持Jimmy譽之為「奇蹟」「經典」。我則趁記憶尚深匆匆摘下感想,以資後用。以下內容屬「劇透」,引述劇情以藍字示,小弟感言以黑字示,看官知之。

首先要說說戲名。Interstellar由兩個拉丁字組成,inter,言之間也,stellar,stellaris也,凡星屬者。


劇透始


故事開首是幾名老人訴說地球的災難。經過人類長年作業(孽),地球已經不宜居住。主糧剩下一兩種,且受枯病沙暴連番掃蕩,有滅絕之虞。戲裹也引了愛爾蘭饑荒的例子。一八四五年,愛爾蘭主糧馬鈴薯染病壞死,偉大祖國英國無力施救,致一百萬人餓死,大量愛爾蘭人流散世界,一大部分去了美國,戲中美國則拯救人類免於餓死。人類朝不保夕,倒退至陶傑最愛的小農社會。主角Cooper曾是美帝太空總署太空人及工程師,現與外父和一子一女居住。子Tom成績尚可,奈何社會瀕臨崩解,大學幾無用場,惟有休學務農。這令修讀政治法律的小弟不禁「倒抽一口涼氣」,事關政法雖係國家制度之根本,但若國家潰敗,此兩者與甚麼計量金融、環球管理將無異於清談,還不如回家種紅薯。可知當世專業必然基於當世文明,文明必然基於糧食。由是李紳寫《憫農》「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並非矯情-沒有糧食,他哪能當大學(國子監)助教?女Murphy,簡稱Murph,聰穎敏感,鍾於科學。於時國民教育課本早已重寫,否認人類登月,主張人們放棄「離地」,好好發展「衛星田」。Murphy堅稱人類曾經登月,學校勸解不可,太空人Cooper感荒唐無奈,慨歎今人目光如豆,只顧低頭望地不肯抬頭觀天,由是更憐愛女兒。Murphy睡房裹書櫃堆滿整幅牆,怪在有幾本書總無故掉下,她疑心生暗鬼("Ghost"),父開導之,稱世上無鬼。一日,沙暴吹襲,沙塵在房間地板形成奇特條紋,Cooper認為是某種智能生物("They")以重力波造成塵跡傳遞訊息。這種模稜兩可的啟示近似2001太空漫遊裹類似特長Iphone的黑色方塊石,十分耐人尋味。父女依線索比劃地圖,竟然撞破美帝太空總署的絕密基地。大家不須去找,因為電影並無交代詳細地址。

既然露了餡,美帝亦講人權,不能滅口。反正Cooper是自己人,Brand老教授將整個拯救人類撤離地球的計劃和盤托出:Plan A是解破重力數式製造巨型飛船拯救僅存人類,Plan B是攜人類受精卵往新殖民地開枝散葉,地球人類則write off,任其滅亡。怪哉,太空總署明明要人,卻不一早告之,要他幾經周折找上門來,多大的氣派啊。Cooper受命駕駛永恆號飛船(Endurance),與隨行的Brand美女教授(即老教授之女, 由孤星淚的Anne Hathaway飾,正!)、地質學家Doyle和黑人物理學家Rommily,穿越土星環的蟲洞(又是"They"設置的)到不知幾多光年外的星空,尋回先頭部隊所在星球並安營紮寨為人類新家園奠基。我頓然想到李洪志大師的氣功穿越,以「真善忍」參透宇宙,法X大法的確好。於小弟,太空科學與法X大法同樣難明。Cooper臨行,Murphy稱收到"Ghost"的「STAY」指示,哭勸Cooper留下,Cooper執意離開,只留下手錶作憑證,父女不歡而別,Murphy將手錶冷冷擱在書櫃。永恆號飛船並不能永恆支撐,而且人類瀕臨滅頂,所以Cooper等人只能把握時間,投注在有希望的星球。所以命運弄人,任你百般武藝,有時性命只取決於幾個不知名小圈子特權人士的擲骰子決定。例如今日,假若朝鮮金胖子一個不高興向南海發射核彈⋯⋯穿越蟲洞時,由於時空扭曲,Brand彷彿碰到"They"的手。

按先頭部隊回報,其中三個星球有希望。永恆號來到Miller所在的Miller星,海水豐沛,遠處群山縈帶,疑乎心曠神怡,一個五星級的家。詎料那群山是幻覺,滔天巨浪倒是真。Miller原來已遭巨浪擊斃,而且由於Brand堅持尋回Miller,Doyle走避不及壯烈犧牲。這就好像Gravity女主角不願走避,累街坊使太空站被飛速碎片打中,一名工作人員頭顱破開大洞,十分駭人。子曰,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可見鬥氣是不該的,後果非常嚴重。Miller星靠近黑洞,時空扭曲,一小時等如地球上七年,經此番耽擱,地球已過了廿三年,Cooper外父去世,子女均已長大成人,女Murphy已屆Cooper齡,隨Brand老教授學師,稱至今猶不能原諒父親,惟有基於親情堅信父親公爾忘私,將平安歸來拯救世人。Cooper痛哭流涕。

地球的時間過得很快。Brand老教授彌留之際,向Murphy坦白大騙局 -沒有黑洞數據,Plan A根本無法實行,基地工程只是作狀敷衍,正如當局早知一地兩檢難以實行,卻把高鐵工程搞得熱火朝天。他真正指望的是Plan B,冀其女兒等人帶上人類最後的火種,播遷新世界。Murphy晴天霹靂,為其有這個所謂「老師」(食指單引號)感憂憤,晦氣將老教授死訊轉告Brand,並揶揄他們一早預謀拋棄地球上的人自行逃生。永恆號是read-only CD-rom,只能接收不能發送訊息,同樣蒙在鼓裹的Cooper等人欲辯不能,亦悲憤不已。只是騎虎難下,永恆號攜著人類最後希望,惟有繼續進發。倘若返航,飛船只能去多一個星球。Edmunds和Mann回報的資料皆好,Edmunds是Brand的情人,Brand哀求前往尋回。惟Cooper以Mann在地球的表現較優,執意開往Mann星。可見雖然命運弄人,考得好成績也是重要的。Brand斥其刻毒、涼薄、冷血、無知,只顧返回地球重見家人。

其實Mann星是一個大伏,長期封凍,大氣充滿亞摩尼亞(氨,尿氣),絕對不宜人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Mann虛報情形,誘Cooper駕登陸艦前往救援,他更使計圖謀殺死Cooper等人,劫走永恆號獨善其身返回地球。Rommily中計身亡。Mann無法解除機械人程式,強行破入永恆號不果炸死,可見關鍵時刻機械人比人類更忠誠。Cooper與Brand返回損毀的永恆號,燃料幾乎耗盡,篤定無法返航,只能支撐一人前往最後的希望-Edmunds星。危急關頭,卿為其難,我為其易,Cooper奮不顧身投入黑洞冀獲取黑洞數據,由Brand獨自繼續餘航。

黑洞裹是一個神秘空間,是Murphy睡房於各時間點的交疊。這裹就有點像Inception了,一切懸念即將解開。Cooper回到過去,隔着時空牆看到小時的Murphy,他利用重力波推跌幾本書,令Murphy讀出「STAY」,可惜當時的自己仍冷冷離去。原來Cooper就是Murphy心中的"Ghost","They"就是未來人為拯救今人建造穿越時空的五維空間。Cooper盡最後努力,利用重力波干擾書櫃手錶上的指針。

地球災難已經極之深重,「自己地球自己救」,深信被父親等人出賣的Murphy苦思如何實行Plan A。將近絕望的她忽然想起父親遺下的手錶,執起一看,發現指針迴盪,立即將數據抄下,終於獲得黑洞數據破解Plan A數式,建造太空船搭載人類探索新家園。老人們訴說地球的災難。五維空間崩場,昏迷的Cooper被拋回地球並抬上了太空船。此時實齡一百二十四的Cooper甦醒,去見老人Murphy最後一面,父女終於冰釋前嫌。Murphy在其子孫陪伴下安詳離世,Cooper則駕飛船往Edmunds星,代替已死的Edmunds,與Brand重建人類家園。


劇透完


本戲牽涉極廣。單就科學而言,甚麼黑洞蟲洞相對論量子科學一堆詞𢑥共冶一爐。小弟忝為理科生,但中學畢業以來腦部按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節目部非戲劇科總監余詠珊小姐「5%更新定律」不斷更新,此等太空科學屬於被更新的5%,乃致不明所以,幸於理解劇情尚無大礙。時空扭曲不是新主意,2001太空漫遊主角穿過黑洞忽然老死再化為胚胎即為一例。但Interstellar這裹將之與親情及人類命運交融,似乎更勝一籌。

次論故事結構,則極其嚴謹,戲裹首尾呼應的伏筆極多,例如"They"、"Ghost",隨刻情發展皆一一揭盅,但妙到毫巔的當數Murphy此名。 Murphy’s Law大概是指一切可能的錯誤最終皆會犯上。同理,無論機會多麼渺茫,一切可能的事終將發生,就如Plan A最終付諸實行。至於Murphy’s Law的本質是甚麼?老套說,是信、望、愛。信者,Murphy與眾人堅信地球人命不該絕,堅信先驅者正盡一切努力開拓生機;望者,盼望先驅者覓得合適星球,盼望人類在新星球展開新生活;至於信望,皆本乎愛-Cooper父女與Brand父女雖然為了任務天各一方,但由彼此親情生出信任與希望。此三者,才是人類文明之根本及其救贖之途。所以歸根究底,本戲說的是人類肉身和靈魂的寄託。

總結,Interstellar向前幾部經典「致敬」(模仿),因此未算自成一家的經典,充其量是別樹一幟的好戲。但此戲能融會以往的精華,富含學理哲理,稱本年最佳電影實為恰當。科學是理,人事為情,兩者都是文章。

雖生猶死-看《推銷員之死》

鍾景輝-推銷員之死

前晚,@tso1989版主有一張多餘門票,邀我翌日看鍾景輝領銜主演的一九四九年美國劇目《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我想,這個月真幸運,月頭才獲邀看高主教與焦媛演的音樂舞台劇《野玫瑰之戀》。事出突然,無法預讀文本,只好看看維基百科劇情,便滿心期待鍾景輝的粉墨登場。

我實在太天真了。我以為鍾先生真會著成海報裏恁般,還一直疑惑太空館怎麼有一大舞台而我一直不知?畢竟小時常偕父母到波羅包看天幕電影。原來,這是一部演讀劇,以聲為主,類似古代中國的「說書」。這才弄明白,原來是來「聽收音機」,以為將悶昏過去。劇前,導演馮祿德概述本劇劇情和作者Arthur Miller的生平。

入場時跟Tso先生搭訕,他問我知否劇情,我道簡單,不就是鍾景輝(推銷員)死了吧!馮先生說得不錯,劇名似乎沒有懸念,當年的發行人也如是想,建議另起新名,惟作者與原導演堅持不願更改。隨後的票房口碑證明他們是擇善而固執,因為當時美國推銷員是熱門職業,佔就業人口之大部,近似在香港拍「I-Banker之死」、「律師之死」、「保險經紀之死」…… 大眾都想知道與自己命運相埒的推銷員如何死法。

他是這樣死的:Willy Loman(鍾景輝)勞碌大半生,還是推銷員。一九二八年的榮景早已遠去,如今的他潦倒落泊,被公司到處差遣,但連保險金也付不起,要向朋友賒借(反正一定還不了),卻要對人強顏歡笑,尤其對鄰居Charley和兩名兒子。他很想兩子成材。長子Biff少時是校內足球明星,深受朋輩愛戴,Willy對他尤其著緊,冀他成為富商巨賈。殊不知一次Willy出差期間與酒店女侍出軌,給Biff無意撞破,Biff看穿父親偉容背後,與之決裂,從此自暴自棄,更染上偷竊癮,至三十歲仍無所事事。幼子Happy人如其名,終日沉湎女色,自詡成功小商人,實居微末小職。反觀鄰居Charley,其子Bernard兒時尚是Biff的手下敗將,如今卻是成功律師。老邁的Willy憂鬱成狂,時而自言自語語無倫次,幻想兄長Ben闖盪江湖成了富翁,意興闌珊的他多番自殺,其妻Linda則多番阻止,惶恐不已。經Linda苦心調解,三父子決定發奮扭轉現狀,更約定慶功宴,慶祝Lomans重振家聲。然而現實是,Biff乞援於舊老闆借款辦生意,吃了閉門羹;Willy哀求新老闆Howard(故老闆的兒子)看在世叔情面,調職公司本部不須外勤,卻因不慎辭令觸怒年青氣盛的新主,連原來的薄職也丟了。父子見面,又是一輪衝撞,兩兒見勢色不好,竟遺下老父在「慶功宴」,攬着二女溜了。兩兒回家,遭惱怒老母趕出家門。離別之際,Biff作最後之申訴,說自己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對父親又愛又恨。質性自然的Willy買了種子,在高樓屏封的後園打量,種些番茄蘿蔔,盼為一事無成的人生留下最後一點痕跡。終於,他再次駕車猛撼,以一死換得豐厚保險金,為兒子留點資產好經商。在Willy墳前,Happy決定修心養性,置門妻房生意;Biff決定寄情江海,開出自己一片天;Linda再也哭不出來,嘆謂:「一生營營役役,為了吃飯供樓;一朝樓供滿了,樓裏卻空無人。」

終於看過一齣完整的「說書」。沒有佈景道具,演員的聲音更令人投入劇情,又不同聽收音機,其表情眼神亦是文章。開眼觀看,合目思考,偽中產之精神修養存焉。原來此劇係鍾先生於八十年代編成,適值明年原作者Arthur Miller百周年誕辰,此刻再度演出宜乎哉。本劇反應熱烈,徇眾要求於下月十八日(星期六)加開兩場[1],看慣TVB量產劇集《大太監》《法外風雲》的觀眾有福了,可以入場看看真正的「戲劇大師」。

劇終,不難明白為何本劇膾炙人口。「撈民」一家的遭遇,實在與我們現代都市人發生共鳴。於一室而言,Willy篤信致富成名是人生的唯一準繩,他明明喜歡栽花植樹,卻為了一虛妄的浮華夢拂逆本性做了推銷員,亦曾經光采。言教身教,Willy以其錯誤思想和失敗榜樣,亦誤了Biff的前半生。兩代人在互相折磨拖累中老去。Linda是賢妻良母,一心維繫家庭幸福。以人性言,父Willy是陽的一面,母Linda是陰的一面。長子Biff似乎隨了伯父Ben的腳步浪跡天涯,幼子似乎步了父親Willy的後塵投身商海。Willy的人生結束了,Lomans一家的命運疑乎代代相傳。於一國而言,如此的社會悲劇亦是世世相遞。甚麼「世代之爭」、「美國夢」(也許還有「中國夢」)、「中環價值」,多少青年背棄理想(如有)擠入熱門學糸,卻不知大學的門也許闊了,通往名成利就卻一直是道窄門。當然,門的闊窄,在乎心境,只是免俗的人古來稀(by definition,不稀就不叫免俗啦)。一九四九年的美國,二O一四年的香港。Willy的悲劇,亦係一地一國以至一代的悲劇。於全人類而言,物質豐盈,心靈委靡,似是一曲永恆輓歌。

問我:「好了好了,寫了恁多感慨,是否書不用讀了?樓不用供了?」書,一是讀得好,一是讀不好;樓,買不起,談不上供 :O)


[1] 詳閱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theatre/program_605.html

焉知魚之樂-看《人魚的童話 》

《人魚的童話》

原文:

NUAGE_CLOUD

http://nuagecloud123.wordpress.com/2014/08/23/%E4%BA%BA%E9%AD%9A%E7%9A%84%E7%AB%A5%E8%A9%B1/

昨天有機會到嘉道理農場一遊,看見不少動物都是因各種原因被拯救,久而久之失去在野外生活的本能,在園中定居。

記起小時候一部很喜歡的電影--《人魚的童話》(Free Willy)(豆瓣)

故事中,Jesse 是一個誤入歧途的小孩。一個晚上,闖入海洋館破壞塗鴉,卻無意中發現和鯨魚Willy 異常投契。被園方發現後,需要在海洋館工作來填補破壞的損失。

日子過去,Jesse 和Willy 建立深厚友誼,并從鯨魚身上學懂和養父母相處。可惜,此時發現,園主打算殺死Willy 來騙取保險金。Jesse 為救伙伴,奮不顧身一人把鯨魚運到海邊。

在水壩處,Willy 面對陌生的海洋,不敢離開。

Jesse 和往常在海洋館表演一樣,向Willy 作出"jump” 的指令,但已是最後一次。

Willy 越過Jesse 頭頂,越過水壩,回到海洋。


但令人深思的不但是電影,更是飾演Willy 的鯨魚Keiko 的真實故事。

和Willy 一樣,Keiko 被捕鯨船捕獲,後來被販賣到墨西哥的海洋館。海洋館環境差劣,水質污染,使Keiko 患上嚴重皮膚病和肺炎。

後來,Free Willy 電影制作商看上了Keiko,它的命運從此改變。電影大受歡迎,Keiko成為電影紅星Willy,全世界小朋友都深深愛上它。各地紛紛掀起保護殺人鯨和海洋的活動。

可惜,電影放映後Keiko 還是回到簡陋的墨西哥海洋館,它的慘況未有絲毫改善。

美國記者發現此事,決定把Keiko 的處境曝光。這下惹起所有熱愛「Willy」的觀眾強烈反感,對墨西哥的海洋館及電影商作出強烈控訴。於是,美國把Keiko 迎到自己的海洋館。Keiko在乾凈的環境、悉心的照顧和大家的熱愛中生活了幾年。

這時,大家又思考,海洋館應否成為Keiko 終身的家?因為電影Free Willy 中描述的就是鯨魚回到海洋,和家人團聚,得到真正自由的故事。所以公眾「理所當然」認為回到大海是Keiko的最好歸宿。

於是美國政府耗費千萬,運用空軍千里迢迢把Keiko 運到冰島的中途居所。在那裹,Keiko 在半開放的水域中,在人類馴養的十二年來第一次嘗試自行捕獵。

2002年,Keiko 被放回大海。但追蹤器顯示,它根本無法融入同伴,經常獨自游弋。幾個月後,甚至游到挪威的岸邊,主動接觸人類,甚至讓人類觸碰和騎在它身上。

可能,經過十二年人類世界生活,Keiko 認為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同類,卻不知何解被人類「趕走」。

2003 年,亦即重歸大海的一年後,Keiko 肺炎離世……

難說Keiko 若在海洋館是否一定能生存。

但從捕獲,表演,飼養,到最後釋放,人類永遠自行決定著海洋生物的命運。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把人工飼養已久的動物趕回完全陌生的大自然,就如囚禁半生的犯人重返社會,是另一種酷刑。

只願以後的世界,鯨魚都是free (自由的),而不用人類 free(釋放)。


Keiko 的記錄片

Nuage_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