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京遊學記(十三)柏林上

DSCN3578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二月廿八日(六)柏林

犯了絕大多數交流生犯過的錯-訂錯車票。明明價錢一樣,訂錯了星期六的歐洲巴士公司(Eurolines)車票,星期五淹留丹京,致德京旅程折損一日。雖然,如此可以在宿歇息多會,準備之後幾日的奔走。孰知抵埗一刻又犯了兩項更蠢的錯。

朝早六點半在慣常的丹京車站登上巴士,連人帶車再次輪渡波羅的海,午兩點半抵柏林市西巴士總站。也許清晨趕路,精神不到,一鼓作氣奔上捷運(S-Bahn),過了兩三站,忽覺身輕如燕,原來遺了行李!幸好歐洲鐵路採取開放式閘門,不似香港般出入要拍咭,始可在限時內折返巴士站。不識德文有點吃虧,跟幾人打交道,幸而行李仍安然躺在來程的車上,否則將無替換衣物和梳洗用具。

很不容易到了市中心訂住的「名牌」青年旅舍「發電機旅館」(Generator Hostel),親切的職員卻告訴我查無此人。是的,我訂住了發電機沒錯,但柏林有兩台發電機,我的發電機要移玉往市東近郊,距市中心車程十五分鐘,步程四十五分鐘⋯⋯滑稽程度大約相當於去到九龍塘喇沙書院,才知道原來要去上水喇沙中學⋯⋯故後稱「上水發電機」。旅館外觀活像藍色工廠大廈,佔地廣闊,一層有三十幾間客房,我訂住的六人客房尚稱寬敞明亮,只是有項致命弱點-沒有插座。教我「三大件」(手機相機電腦)如何回復元氣?

沿大直路行近半句鐘,方抵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是個繁華的交通商業樞紐,毗鄰有電視塔、紅磚市政廳和柏林大教堂。電視塔(Fernsehrturm)在一九六五年由東德政府興建,高塔睥睨大教堂,意在彰顯無神論社會主義之優越,惟塔上球體建築部分於陽光映照下反射出一個大十字,謔稱「教皇之報復」(Rache des Papstes),更刻薄者云「聖華特」,「華特」是統治東德十三年的時任共黨領袖華特・鄔伯力(Walter Ulbricht)。柏林大教堂屬歷史主義及新文藝復興式建築,一九O五年落成,其巨大圓頂遐邇能見,極具氣勢,反而御林廣場(Gendarmenmarkt)上的德國大教堂(Deutscher Dom)遜色不少。這大概與柏林整體布局有關。

柏林自一七O一年起為普魯士王國首都。一般而言,國家擁有軍隊,於普魯士而言,軍隊擁有國家。柏林的城市規劃須切合一軍國首都的軍政功能,因此大道必須寬直以利行軍,四通八達以利調防。菩提樹下大道(Unter den Linden)由「德國國門」勃蘭登堡門東西延伸,成為柏林主軸,兩側除大型公共建築如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還有大廣場作閱兵之用。一八七O年普魯士擊敗法國,德意志帝國成立,定都柏林,這個歐洲新興強權不遺餘力將首都建成全歐最雄偉者,於勃蘭登堡門以東施普里(Spree)河洲上建造博物館島(Museumsinsel)和柏林大教堂等,用示德國振興文教之功業。時人甚至覺得柏林巍峨過於巴黎和維也納等老牌帝國首都。至於德國大教堂則建於一七O八年,國勢和建築規模自不可與日後相提並論了。

菩提樹下大道可比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昔日肅殺軍事通途已變成商業旅遊中心,紀念品店咖啡廳不絕於途,當日好些路段圍封以便地鐵施工,行人互相規避摩肩接踵頗為狼狽,不過地鐵新線落成後由亞歷山大廣場至勃蘭登堡門及柏林火車總站將連成一線,市內交通將大大便利。該大道實在亦體現德國戰後歷史,勃蘭登堡門前的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英美法使館毗鄰而建,稍東的大道上巨大的俄國使館寬達幾條街口,很有象徵意味。

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舉手機器

等待夜晚十點半參觀國會大樓玻璃拱頂,是日星期六,東德博物館開到晚上十點,晚飯也來不切吃,把握時間去看。博物館門票正價七歐,學生價四歐,誤以為儲物櫃免費賠了一歐,花了五歐看這間近年炙手可熱的新旅遊熱點,覺得還是值的。該館展品很有趣,最難忘的是幾大頭版雷同的報紙,以及舉手機器-是如假包換的舉手機器,遊人攪動轉桿,熒幕彈出議題,機裏的老人偶會徐徐舉手贊成,詼諧到不得了。館內搭建東德家居、共幹辦公室、警局拷問室,遊人嘖嘖稱奇之餘,慨嘆自由之可貴。

DSCN3686
德國會(Reichstag)拱頂

如是者在東德博物館留了約兩小時,計及沿施普里河西行的半小時步程,剛好趕及國會預約參觀時段。很多人過於即興,忽略了網上預約,結果一場來到柏林國會不得登頂,失卻一項免費活動。到指定入口,展示預約信,經過簡單檢查,分組隨職員登頂。這玻璃拱頂自然是現代物事。一九四五年蘇軍攻入柏林,國會大樓損毀嚴重,未幾兩德分治,西德政府暫移波恩,東德政府位於東柏林,一九六一年柏林圍牆豎立,大樓一直荒廢。至兩德統一,聯邦政府還都柏林,重修國會,延聘英國Norman Foster建築師行設計玻璃拱頂,用示聯邦德國為政開明願受國民監督之誠意。拱頂精妙之處在於可以透過玻璃天花俯察議會大廳,正中的鏡柱反映下面議會狀況,寓意宏深,同理外間日光可以反射入議會大廳,節省電力。多數遊人選擇日間登頂,可以順道俯覽柏林全景,但我時間緊逼,必須善用晝夜,可是錯有錯著,夜晚登頂風景也挺迷人。據聞遠東某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大樓門禁日益森嚴,圍欄鐵馬陣恭候示威人士,又是體現着何等無私進步團結的政風呢?

參觀既畢,越過勃蘭登堡門,興衰數百年,彈指一揮間,在我面前的,是行返上水發電機的一小時步程⋯⋯

  • 快將換曆,預祝新年進步。於小弟言,二O一五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悲,一件喜。悲者摯友知之。喜者可謂五月遊學生涯,我這無恆心之人竟為其寫了洋洋灑灑十幾篇,還算不俗,無論讀者多少,冀能持續,有始有終。至於新年願望,唯無禍是盼矣。

丹京遊學記(十二)安徒市

DSCN3425*.JPG
老街博物館

二月廿五日(三)安徒市

星期三,往丹麥第三大島寬島(Fyn)首府、全國第三大城安徒市(Odense)。Odense的名源自一北歐神祇,常譯作「歐登塞」,但由於丹麥語發音古怪,是處「d」不發音,「O」「e」連讀,於是市名讀成類似「earn-sa」,殊異中文譯音。在下也想不出個好音譯,乃借用該市乃至全丹麥最蜚聲國際的作家大名。

聽從好友丁教路,今次穿州過省不搭火車,改搭Line 888巴士。該公司營運多條國內線,由丹京市南Valby車站,可抵安徒市和日後會去的奧胡斯、威耶等大鎮,票價分正價、藍、紅、綠四等,正價視乎路程通常約二百克朗,藍紅綠不論遠近,一律為單程一百五十、一百和五十克朗。換言之,綠色來回票值一百克朗,比火車便宜許多。登車時可以手機出示電子車票,待司機掃描條碼即可,宜帶備證件。

丹麥雖由群島組成,但路網發達,其中長帶橋(Storebæltsbroen)為世界第二長之鐵路公路雙用懸索橋,連接丹京所在西蘭島和安徒市所在寬島,亦是歐陸通往北歐的陸路必經之途。大橋的高昂造價自然轉嫁過客,自行駕駛者視乎車輛大小須付二百至六百克朗不等,認真嚇人,所以獨行俠還是留意特惠巴士火車票,由交通公司付帳好了。巴士便宜是便宜,但安徒市的落客站偏僻,徒步須半小時才到市區。雖然,當日落車時天朗氣清,沿溪畔公園行,恬靜安逸,且當遠足。由市南進入,很快找到高聳的聖克努大教堂(Sct. Knuds Kirke),即安徒市大教堂。大教堂前身是羅馬式建築,建於逾九百年前,後來毀於內戰,今日的哥德式教堂還有七百年歷史。聖克努是十一世紀的克努四世,由於擁護羅馬教廷,成為首位祝聖的丹麥國王,任內帶領末次侵襲英格蘭和西歐,他的離世視為維京時代之終結。大教堂外即市政廳,一八八三年落成,為歷史主義建築,看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城堡,紅磚外壁上的大鐘面金碧輝煌,論建築華貴僅次丹京市政廳。

多數遊人均係慕安徒生之名而來,所以市內路標十分清楚,指向市中心安徒生故居博物館。售票處有幾名雀躍的中國遊客搜購紀念品,眼看簡體中文本安徒生童話集也買了幾本,不知外國的安徒生童話是否更加精彩?趨前看看票價,嗯,成人九十五克朗,十八歲以下免費,別無學生優惠⋯⋯嗯,真的老了。未成年人免費的安排還真貼題,只是有點殘酷。久居丹麥發現,九十五克朗似乎是很多博物館的票價,這數字特別在未滿一百,又足令人不捨。門前思量再三,一來不喜安徒生童話,火柴妹以後就看不完,二來九十五克朗即過百港元,比起全歐首屈一指的博物館還高傲,毅然不入!僅在門外園池拍照拍個夠。

DSCN3372*
北方快車!

如此時間便多着了。打開地圖,市北的火車站旁為丹麥鐵路博物館(Danmarks Jernbanemuseum)。噢。這非去不可了。票價七十克朗,不比安徒生館低多少,但我付得瀟灑,一入館就下雨,拿其中五克朗作避雨費吧。這座首都以外僅有的國立博物館,一九七五年由丹京喬遷於此,現館址前身是隸屬安徒市火車站的機車房。一樓展示幾十部十九世紀末的舊火車。有些怪趣的貨運火車運載禽畜和牛奶,可知丹麥地小,卻是農產大國。更滑稽的有人手推動的車卡,方便維修人員在鐵軌行走,可稱「有軌單車」。大部分容遊客登臨,欣賞車廂內部陳設。展廳還有很多輪船模型,因為丹麥修跨海大橋還是晚近的事,以前火車往來丹麥各地乃至鄰國均賴輪船接駁,整架火車駛到船上。這種趣味今日還見於丹京至柏林一線,不過似乎有倡議修築海底隧道,尚在商量造價和方案。

最使我著迷的是「北方快車」(Nord Express),一看便知與東方快車同出一脈,均係由法國的國際臥鋪列車公司(Compagnie Internationale des Wagons-Lits)營運的豪華過夜跨國路線,兩者均由巴黎出發,東方快車穿過奧匈帝國維也納、布達佩斯,經巴爾幹半島抵達鄂圖曼帝國伊斯坦堡;北方快車取道德意志帝國漢諾威、柏林至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上述四個帝國均隨第一次世界大戰硝煙而逝,但列車服務斷斷續續下去,路線幾經更迭-東方快車在二〇〇九年停駛時只剩法國斯特拉堡經南德至奧地利維也納一段,不敵區內發達高速鐵路而結束;北方快車在一九五一年縮短至丹京,二〇〇七年再縮至漢堡,比照昔日橫跨歐陸的豪華火車,可謂名存實亡。歐洲陸空交通發達,要便宜有巴士和廉航,要方便有高速鐵路,且各國之間無復有邊關,旅人深深受益,我卻懷念起上世紀的長途跨國火車。設若今日有火車由俄國海參崴駛至葡萄牙里斯本,橫跨歐亞東西,堪稱壯舉,只是車程可能長達十日,如果十日都不能落車沐浴,恐怕很少人願意如此度假(如果有假)。

DSCN3340*
小火車

博物館一樓還設了小火車,類似將幾架超級市場手推車放上小路軌,繫上電動引擎,小童偕父母坐着環繞博物館,可愛得很,而我二十二歲,有點尷尬,玩不了。二樓以近世鐵路發展為綱,展出鐵路草圖、車票、模型等。丹麥鐵路始於丹京至西蘭島羅斯基利(Roskilde,後文載之)一段,進而覆蓋全國,今日由丹京車站出發可抵德國漢堡柏林和瑞典斯京,亦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一例。

回程經過王家行宮和歌劇院,在老街博物館(Møntergården)的傳統丹麥屋舍群落隨心拍照,似乎室內展覽才要收費。這類露天民俗博物館遍布全國,擇日再看。復行經安徒生故居一帶,民房低矮而戶牖五彩繽紛,甚肖童話國度,難明安徒生竟嫌棄故鄉而執意移居丹京。走着走着有丹麥婦人主動為我拍照,並簡介附近典故,看來她很為我能大致以丹麥語讀對「Odense」感高興。

又沿小溪行半小時折返車站,小溪綿延而橋罕有,因為「站錯邊」走了冤枉路,幾乎遲到。但是丹麥一切著重守時,城際巴士除外,巴士居然遲到半小時。車上無線網絡斷斷續續,稍稍整理遊記初稿,回到丹京宿舍正是晚飯時間,嘻。

丹京遊學記(十一)不來梅下

DSCN2994
站在大教堂門前難以攝得其全貌

二月廿二日(日)不來梅下

繼續不來梅行程。退宿後復歸舊城,參觀昨日關門的大教堂。不來梅大教堂,又稱聖彼得大教堂,計體量於歐洲磚石建築數一數二,站在門前只能昂首仰觀其高聳入雲的塔樓,退至數十米以外的市集廣場方能攝得全貌,其宏大可知。很多人去過西德科隆大教堂亦有類似感覺。論年代,不來梅教堂(一二二〇年)比科隆教堂(一二四八)老一點,論建築風格,科隆教堂是哥德教堂建築巔峰之作,固然彌足珍貴,不來梅教堂由羅馬式過渡至哥德式,似乎更勝一籌。羅馬式建築盛行於西元六至十世紀,上承羅馬帝國衰亡,這段人稱「黑暗時期」期間,工藝倒退,圓拱技術失傳,欲建高樓,必須一磚一瓦夯實,於是牆身厚重不能開窗,外觀的圓拱只屬裝飾不能承重。這種建築很易辨認,沉穩平實有餘,巍峨莊嚴不足,終讓位予尖拱哥德建築。哥德建築風靡全歐,幾乎趕絕流存數世紀的羅馬式建築,反使後者變得稀有。不來梅教堂沒有拆除原有羅馬式部分,只以哥德式擴充,例如正面增建玫瑰大窗,中庭挑高,四壁廣開彩繪玻璃窗面。十九世紀末,不來梅市也許愁錢太多,將塔樓加高至九十二米,內部以新拜占庭風格重繪,裝上鎦金大吊燈,瑰麗奪目,一反新教教堂崇尚簡樸的傳統。

天朗氣清,寧願戶外拍照。雖然,慣在每座城市參觀至少一座博物館。惜不來梅博物館大多索價不菲,唯有慎擇一間,即木桶街博物館(Museen Böttcherstraße),正價六歐,學生價四歐。木桶街由市集廣場接至威淅河,為通商要道,在不來梅尚是漢薩重鎮時臻於鼎盛,後來德國統一,鐵路興起,港口北移至德國沿海,木桶街隨即衰落。一九〇二年起,咖啡商人Ludwig Roselius陸續收購木桶街物業,他支持納粹,篤信北歐民族至上,將之改成北歐磚造表現主義式(含前文曾述的丹京管風琴教堂)。惟納粹不但不喜該重建,更指其為威瑪時代的腐敗藝術。木桶街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遭轟炸,一九七九年該富商之子收購重建。木桶街博物館由兩部組成,中古藝術部Ludwig Roselius博物館展示十六世紀家居陳設和瓷器銀器雕塑等,較著的藏品為馬丁路德畫像,因為遊覽北德大概不可能忽視之;當代藝術部Paula Modersohn-Becker博物館是全球首間專門展出女藝術家作品的博物館,頂樓雕塑模擬人體病痛狀態,頗能感染人心。

DSCN3118
冬日沉寂的Warnemünde漁港

然後,再次登上巴士,經過漢堡,前往德國北方漢薩港口羅斯托(Rostock)。由於車程長久,抵羅斯托火車站時已經入夜,而訂住的旅館原來是位處市郊的度假村⋯⋯訪尋旅館,猶如烏溪沙夜行。很不容易找到了,卻久久沒人接應,且礙於言語和電話不通,終賴一名住客代為周旋。宿費不算便宜,但或許是處遊客罕至,我竟得獨佔一大間四人冷氣房,整日勞頓得以盡消除。翌日有雨,小遊羅斯托市區和城牆,以及鄰近S-Bahn可達的Warnemünde漁港。算是去錯了季節,商街一片寂靜,魚市休業,海灘更倍荒涼,行着沒趣,便乘船返回丹麥。輪船公司通融,准我乘早一班。大船越過波羅的海海峽,及於丹麥西蘭島Gedser港,轉巴士往小鎮Nykøbing Falster,再轉國鐵回京。

丹京遊學記(十)不來梅上

DSCN2870
不來梅市政廳與大教堂

二月廿一日(六)不來梅上

繼續北德行程。漢諾威往北即不來梅(Bremen)。地理上,下薩克森州囊括不來梅,但並不管轄之。由於歷史地位特殊,德國不來梅、漢堡和柏林劃為城邦(Stadtstaaten),與其餘聯邦州(Flächenländer)並為德國一級行政區。情形類似中國河北省囊括京津,但京津為直轄市,與其餘省份同屬一級行政區。不來梅城邦全稱「不來梅自由漢薩城市」(Freie Hansestadt/ FH Bremen),由不來梅市和不來梅港組成。不來梅港瀕臨北海,仍為德國一重要貨港,不過遊客殊少前往,正如來香港也不會看葵涌貨櫃碼頭吧,所以我只去了不來梅市。巴士駛至不來梅火車站,其建築頗類漢諾威車站,新文藝復興式,為這北德第二大城的得體大門。站邊的上湖博物館(Übersee-Museum Bremen)是市內一大美術館,惟門票頗貴,且當日專題展覽講中國毛澤東,眼不見為淨,無謂貼錢買難受了,直趨舊城(Altstadt)去。

港人聽「不來梅」多數源於「雲達不來梅」,即德國甲組足球聯賽球會。我這體育門外漢,則多是慕其舊城建築之名而來。從火車站行廿分鐘即可抵舊城中心-市集廣場。市集廣場最著之建築必係市政廳,市政廳肇建於十五世紀初,當時為哥德式,嗣後加建前樓為文藝復興式,後樓為新古典式,同一樓閣包羅三個重要時期建築風格,歷史價值可知。市政廳外的「不來梅之羅蘭」雕像紀念查理曼大帝麾下十二聖騎士之一羅蘭。查理曼大帝大致統一西歐建立法蘭克王國,涵蓋今日法德兩國。羅蘭是法蘭克王國不列坦尼行省軍事總督,對抗凱爾特人分支不列坦人之進攻,故為德人視為保衛自由之英雄。不列坦人主要分布於今法國西北角不列坦尼省,即自不列顛移徙的凱爾特人,所以今日英國稱「大不列顛」(Great Britain/Grand-Bretagne),法不列坦尼省稱「小不列顛」(Brittany/Bretagne)。由此可知英法德三國歷史之錯綜複雜,亦反映於名詞之流變。說回市政廳側有聞名遐邇的「不來梅樂手」雕像。此等樂手由上而下為雞、狗、貓、驢,源於格林童話故事,說這四隻動物不堪主人虐待,出走當樂手自食其力,途中以機智裝神弄鬼嚇退盜匪,最後定居在林間小屋快樂過活。故事古怪在,這四隻動物始終沒去到不來梅,原文亦不曾提及此城,似乎是後人以訛傳訛,將不來梅加入故事,藉以譏諷不來梅的音樂,連雞狗貓驢也能曉喻。不過不來梅人將錯就錯,將故事據為己有了。這座雕像亦見於不來梅的友好城市、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以示該國與日耳曼人之淵源。市政廳、羅蘭及樂手雕像並列世界文化遺產。市政廳對面有一列佛蘭德式建築,包括不來梅總商會所在「Schütting」樓。佛蘭德粗可比照今日比利時,所以廣場儼然布京大廣場的北德袖珍版。市政廳左前方有棟前衛玻璃建築,即不來梅議會所在。德國實行聯邦制,而城邦與聯邦州同等,故有獨立議會處理市政,原來的市政廳則闢為餐廳酒窖招呼貴客。

DSCN2852
繩索區(Schnoor)

漢諾威的雨追我到不來梅,午後暫歇旅館。攝影札記一文說「龍友」出遊擇宿首重地點便利,可以隨時出動拍攝晝夜「神奇時刻」景色。雖然今日陰雨綿綿,無夕陽美景可言,但是今次訂住的旅舍距舊城只廿分鐘步程,而入夜雨後空氣更是涼澈,正宜返回拍攝夜景。旅館在舊城東面,所以入城時順道參觀繩索區。繩索區自中古漢薩時期已有之,為貧民所聚居,漁民織繩結網,遂得地名。不來梅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同受轟炸,但繩索區損毀甚輕,維持中古建築風貌,房舍擁擠,街里狹窄,殊異市集廣場那種豁然開朗雍容華貴。雖然,此等玲瓏坊里,正是藝者所喜,小手作舖、甜品屋、酒吧等接踵落戶,形成一愜意的新旅遊區。回到市集廣場,市政廳、大教堂等在柔和的夜燈下尤顯明媚,令人久久不願離去,毋怪乎不來梅人至今仍以「FH Bremen」自豪。

 

丹京遊學記(九)漢諾威

漢諾威市政廳

二月二十日(五)漢諾威上

前述只星期二和四才有課,星期五至一為長周末,今星期看見丹麥和德國國鐵聯營丹京至漢諾威路線特惠車票,故沒多考慮便去了。後來發現同一路線乘Eurolines巴士更直接更便宜,大叫上當,唯有當是試坐丹麥國鐵正常座位(非拉櫈位)和德國國鐵的代價了,可見有時旅行決定過於倉卒並不可取。禍不單行,在丹麥轉車的Fredericia站因誤用乘車咭招損,其時心情不禁沉了一截。丹麥火車駛至德國邊境城鎮Flensburg,然後轉乘德國區域火車往漢堡,再轉ICE城際列車抵漢諾威。新文藝復興式的漢諾威火車站為該城一道隆重的大門。

雖然不看足球,漢諾威(德Hannover、英Hanover)這名字倒是聽過,而且依稀記得英國有個漢諾威王朝,便想去看看淵源。一七一四年,英國安妮女王逝世,斯圖雅特王朝絕後,由其表弟、漢諾威選帝侯佐治一世繼承王位,開始漢諾威王朝,英國與德國漢諾威遂締結共主邦聯。在歐洲國族主義萌生以前,家族繼承造成王國分合十分普遍,例如西班牙與荷蘭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前文述及的北歐卡爾馬聯盟,隨之而來自然是頻繁的王位繼承戰爭。「選帝侯」有權推選神聖羅馬皇帝,所以必然有相當政經實力。漢諾威王朝延至維多利亞女王,其子愛德華七世繼位,英國進入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從名字已看得出是個德國王室。一九一七年,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國搏鬥,王室以居所更名,是為溫莎王朝,今上為伊利莎白二世,故謂英國的王室源自德國。

漢諾威是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州的首府(Landeshauptstadt)。該州佔去德國西北部,為全德面積第二大,僅次東南部拜仁/巴伐利亞州,轄下城鎮有哥廷根和呂訥堡。身為大州首府,新市政廳(Neues Rathus)便不能寒酸了,其宏偉亦須匹配。經過十二年營建,一九一三年這棟聖殿式建築落成。現代鋼架撐起大拱頂,其下的中庭如大教堂般寬宏,正中盡頭的梯級甚具氣派。此樓至為人津津樂道者,是起到拱頂的升降機,其機槽隨拱頂彎曲而上,可比擬巴黎鐵塔者。不過升降機於冬季關閉,無緣試坐。市政廳外有公園湖,若非濃雲遮蓋,倒映當更優美。

市政廳中庭有四座模型,分別是一六八九年、一九三九年、一九四五年和今日市貌。一六八九年的漢諾威人口一萬一千左右,有城牆護城河,早期工業化使漢諾威冒升為區內銀鐵交易重鎮。一九三九和一九四五年不消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空軍實施「石油行動」,轟炸德國石油軍工業,漢諾威處樞要位置,全市九成面積受襲,六千平民死亡。納粹戰敗,漢諾威劃入英佔區,後來西德政府急於重建,大部分樓房以現代石屎水泥倒模建造,市貌為之丕變,不復從前古雅,只剩小部刻意重建的老城,可惜古意已失。市中心Aegidienkirche教堂殘蹟保留,原猶太會堂遺址豎立紀念碑,警示後人。

第一日行程還參觀了兩座市政廳附近的博物館。下薩克森州立博物館為全市最大者,展覽涵蓋藝術與自然科學,票價三歐。鄰Kestner博物館展出August Kestner的收藏,多為埃及等古文明文物,免費。

傍晚始雨,遊興全無,步往旅館。訂宿時錯閱地圖,原來旅館門牌三百八十二號,離市中心步程一小時,初段位於湖濱,行着頗覺涼快,遇到騎馬巡邏的警員,復經過大湖,沿大街直行,看着門牌號碼從一百幾十隨雨勢緩緩遞增,走到筋疲力竭還只數到二百幾十,又不願半途乘車,暗暗叫苦。到了三百八十二號,眼前是豪華的大酒店,辦理入宿,想多了,窮學生住的是旁邊聯營的齷齪旅館,實在乏善足陳,唯一好的是標準雙層床位有簾幕、電掣和獨立床燈,除下衣裝,接上電線,奉養三大電器(電腦、手機、相機)。挨枕而坐,倚燈夜讀,在尺寸私人空間,懶理外面風雨。

DSCN2577
漢諾威火車站

二月廿一日(六)漢諾威下

一䁷醒來,天色陰沉,不願重蹈昨日覆轍,忍花三歐有餘乘車回市。既是乘車,索性往稍遠的Herrenhausen四園。大花園(Großer Garten)為典型法式巴洛克花園,一草一木均經人工剪裁而組成各式對稱幾何圖案,象徵王公權力足以主宰自然,此句取自網上,非我親睹,因為巴洛克花園及宮殿部份門票頗貴,我這窮學生只去了免費入場的其餘三園。佐治園(Georgengarten)筆直樹廊教人難忘,倘若盛夏前來,茂葉濃蔭,想必更有畫意。山園(Berggarten)則多奇花異卉,有溫室培植棕櫚蘭花仙人掌。衛夫園(Welfgarten)得名於顯赫的衛夫王族,前述繼承英國王位的佐治一世即其中一員,該園現為漢諾威大學址。

佐治園得名於買家英王兼漢諾威王佐治三世。佐治一世傳子佐治二世,佐治二世傳孫佐治三世。故此,佐治三世為佐治一世之曾孫,即該系已經入主英國多年,這位漢諾威王從未踏足其屬土,自然未曾見過這座以其命名的花園,用現代術語說,不「睇樓」而買樓,十分魯莽。欲知更多英國與漢諾威之間的淵源,可往漢諾威歷史博物館,票價四歐,鎮館之寶是一八二一年佐治四世(佐治三世之子)從英國南巡漢諾威的御乘。

正如來時,行將離開,車站一片晴朗,買了兩件心愛的Berliner冬甩,乘巴士繼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