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佛國系列(三)茵萊湖

南亞佛國系列(三)
茵萊湖

二O一六年十月卅一日(一)火車

星期一的凌晨,我獨自與昆蟲搏鬥。

我訂的是高級臥鋪,坐在同一廂房的還有三個捷克人。捷克人大概是個啤酒民族,開車不久他們就去了餐卡作通宵達旦之豪飲。火車駛離仰光,夜幕降臨,涼風陣陣,車身有點搖晃,人在車上好像置身搖籃中,好不愜意,難怪網上說仰光至瓦城的南北鐵路是全國鐵路網絡中修繕最好者。未幾,吹入車廂的除了晚風還有大量飛蟲,而車身已經不只是顛簸,直是上下左右前後狂搖,多段路軌下陷,列車疾速駛過時足以將人拋起,我一邊用枕頭打蟲之餘,還要一點定力以防跌倒,為了體驗緬甸火車旅行,吃足了苦。由於睡不了覺,晚十一點左右,我知道列車停了在緬甸首都內比都。緬甸的眾多古都,如蒲甘、勃固、瓦城等,現在都成為旅遊熱點,仰光更是主要國門,但是內比都則遊人罕至。相傳緬甸軍政府決定遷都中部,是怕近海的仰光遭美國入侵,但是整個遷都過程做得十分鬼祟,經過一年密謀,在二OO五年的某日,軍政府忽然下令限令兩月內完成遷都,官員才發現一座座政府大樓已經在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獨裁政府最擅長「豆腐渣工程」,很多樓房未曾啟用已經滲水、損毀,真為之汗顏。經過十幾年,隨緬甸政府實施有限度開放改革,內比都迎來愈來愈多外國政要,未知他們如何看待這座新都。

儘管車況堪虞,凌晨四時五十五分,列車竟然分秒不差地駛入他思(Thazi) 站,在該站買了早上的火車票 ,便施施然到車站外的大牌檔叫了一份魚湯米線和奶茶,其他食客大多都是等候轉車。緬甸的奶茶以煉奶沖製,非常甜滑。

懂得做生意的不只那間大牌檔,早上七點往茵萊湖列車開出前,一眾小販已經在正確的月台擺好架步,售賣炒飯、水果和零食。我買了一份炒飯,一些飯粒染上紅黃綠色,在香港中環環球廣場的南亞檔販也有賣這種彩色飯,看上去有點化學味道,似乎是東南亞通例,我不認為這種染色有助增進食慾。

其實前一晚肯捱臥鋪火車,多少是為了乘搭這條譽為緬甸風景最美的茵萊湖(他思-瑞娘)支線。風景不是不美,群巒起伏,屋舍羅列,人雞爭鳴,火車每次進站,都好像鄉間一件大事,全村老幼齊集上落財貨兜售土產,一些小童純粹為火車和乘客感到好奇,出來打個招呼。有說人類著重守時是從發明火車開始,信其然矣。另外茵萊湖位處高地,火車需要陡急爬升,路軌便設計成之字形,原理和詹天佑督造的中國京張鐵路相同。

不過火車自七點開出,午五時才到總站瑞娘,平均每小時只行進十多公里,十小時的車程亦說不上高潮迭起,很多時候我寧願閱讀在仰光買的兩本書,寧看紙上的舊時緬甸,懶顧窗外的真實風景。我終於明白為何多數遊客只會選乘仰光環狀線淺嘗,不過身為鐵路迷,這兩程火車倒不致令我失望。一些背包客則會選擇乘車到卡勞(Kalaw)鎮,參加健行徒步三日到茵萊湖,務求更深入體驗鄉間生活。

由瑞娘(Shwenyaung)站至茵萊湖畔的娘水(Nyaungshwe)鎮可以乘巴士,但與其他遊客共乘「禿禿車」(tuk-tuk,或譯嘟嘟車)比較可取,當局設置路障收取入城費。娘水鎮上幾乎沒有街燈,除了食飯,街上也無事可做,便早點休息,補回昨晚睡眠。

十一月一日(二)茵萊湖

茵萊湖之於娘水鎮,猶如西湖之於杭州,所有旅館都能代為安排艇伕遊湖。在旅館食過非常可口的撣式米線,朝早八點船伕準時接我到碼頭,因為有另一巴西女遊客同坐,每人須費七千五百緬幣。

摩打筏駛至湖中心,當地「漁民」擺出指定動作-單腳撐船-給遊客拍照,然後「漁民」會駛近遊客收錢,市價是一千緬幣。一千緬幣不算得貴,可是這種商業行為不由得令我懷疑他們究竟是「漁民」還是雜技演員,類似的「單腳漁夫」在錫蘭南部也有。事後,我看見維基旅遊(WikiTravel)介紹茵萊湖時如此寫道:

The Lake – a boat trip on the lake is a must-do. Unfortunatel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very popular things to do in Myanmar; for example local fisherman are nowadays posing for pictures at the lake entrance –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a tip. The boat trips often visit workshops, some of which sell souvenirs. There are many authentic factories like the unique Lotus textile weaving factory, but some of the silversmith workshops are only set up for tourists.」

WikiTravel, Inle Lake, https://wikitravel.org/en/Inle_Lake

很好,這樣我又能省點文字。艇伕先後停在紡織、油紙傘、銀器、雪茄作坊,每間作坊都相當程式化,都會有一英語店員帶領參觀。正如上段英文介紹,看着巧手女工示範「藕斷絲連」,將藕絲擰出結繩,放上機杼編織,尚屬賞心悅目,可是手作織物往往價值不菲,我沒有錢,巴西女士「身上」沒有錢(她說放在旅館沒有帶出來,始知錢是用來放的,不是路上用的),旺丁不旺財,幸好店員不會強硬推銷,更不會勒索「買夠先准走」。

卻說這位巴西女士有一頭好像英女王的曲髮,戴亮綠色遮陽邊帽和葫蘆形耳環,衣著海軍藍修身運動服,流露一身貴氣,尤有甚者,艇伕問我們是否要看「長頸族」婦人,她並代我回絕:「it’s like a zoo and is degrading.(觀婦人猶視異獸,甚侮)」我本來也無興趣看,但聽見她如此決絕和這番充滿人性光輝的話,不禁肅然起敬,望之巍巍然。 很快到了正午,艇伕載我們到湖中餐廳,我終於有機會向這位巴西貴婦攀談。原來彼是海洋生物學教授,退休後花一年時間遊歷亞洲,已經去過尼泊爾行山和泰國靜修等,全憑自己雙腳,今次來緬甸也是道聽途說,興之所致改道前來,令我更生傾慕。我嘗試投其所好,談到前日在仰光國家博物館的水文生態講座,以及中國在湄公河(華段稱瀾滄江)、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水利」(或水弊)工程造成的環境問題。

看過水上農田和貓跳寺(Nga Phe Kyaung)後,遊艇返航。貓跳寺一帶水域荷藕茂盛,盤根錯節,午後烈日高照,年輕艇伕憑一枝鐵棒三扒兩撥,開出一條通路,倒非易事。兩點結束遊湖,回到旅館即降大驟雨,略消酷暑,憑欄小歇,孰不謂合時!撇除湖邊林立的旅館和艇家,以及鎮上主街的旅行社和車舖,娘水鎮其實是座十分平靜的村落,從遊客區踏出幾步,盡是尋常百姓家,婦叟趕集,孩童逐牛,似與世無涉。短暫的散步驅走了船暈,復回旅館小休,今晚又要睡在車上,明朝將身處緬甸古都蒲甘。

南亞佛國系列(二)仰光

二O一六年十月三十日(日)仰光

仰光大會堂

緬甸的旅館一般都提供早餐,而且揉合緬甸(魚湯米線)、西洋(香腸、太陽蛋)甚或中國風味(炒米粉、炒麵),款式多,味道佳。吃過早餐,雨亦停了,步往仰光火車總站買往茵萊湖的臥鋪火車票(費一萬一百緬幣)。仰光火車總站是緬甸國鐵的總站,由此可以乘火車直達北部瓦城/曼德勒、西部蒲甘、南部毛淡棉等地,而很多只想略略體驗緬甸火車風情的遊客會選乘仰光環狀線。火車總站有行人天橋通向市區,橋下有個火車庫(火車塚?)放了一些待用(廢棄?)車卡,有些連原本的JR塗裝也未塗去,可知緬甸會進口亞洲先進國家的二手車。緬甸的近代興衰令人欷歔。

同為英殖城市,仰光的發跡史與香港近似。仰光原名「大光」,本來只是環繞雪達貢大金寺的小漁村,經歷三次英緬戰爭,英國攻滅緬甸末代貢榜王朝,將仰光定為緬甸首府,當然這時緬甸是劃入英屬印度,受英國加爾各答總督統治。印度洋上自古商旅頻繁,阿拉伯人、印度人、馬來人等互通有無,明朝的鄭和亦是建基於這個貿易網絡完成其七次「下西洋」壯舉(見Sunil S. Amrith《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五百年史》)。殖民帝國帶來蒸汽輪船、鐵路,使原來的印度洋商業活動更加熱絡,而仰光地處印度與馬六甲海峽之間,是印度洋-南中國海貿易路線上的重鎮,一度成為東南亞第一大城。英國人在仰光河濱建造新城,街道以棋盤狀整齊排列,高等法院、郵電總局大樓、洋涇濱酒店(Strand Hotel)等英式建築相繼落成,將稍為偏遠的大金寺比下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封殺重慶國民政府和奪取東南亞繼而謀伺印度,在一九四二年攻克緬甸,緬人發現本來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原來不堪一擊,而黃種人亦能打敗白種人。戰後東亞局面「倒瀉籮蟹」,英國只能重新佔領香港,連「英王冠上的寶石」印度都不保,其他殖民地如緬甸和馬來亞等相繼獨立便可想而知,仰光和香港的歷史從此分道揚鑣。戰後緬甸領袖昂山將軍(昂山素姬之父)遭暗殺,緬甸中央政府和其他民族關係惡化,至一九六二年尼溫將軍發動政變建立軍事獨裁,實行「緬甸特色社會主義」,結果可想而知-緬甸與世隔絕,成為東南亞經濟上最落後國家,仰光不再是國際都會,但由於發展停滯,舊城殖民建築反而得以完整保留。

很多人認為漫步仰光或馬來西亞檳城街道,好像重回舊日香港,此言不差。文首的仰光大會堂有英式底座和緬式屋頂,與香港中環終審法院(舊立法會)不無異曲同工。若論建築布局,則仰光香港兩地更加相似。舊日香港終審法院外有皇后像廣場,而皇后像廣場上真有「皇后像」,其實是維多利亞女王像,只是中國在武則天後都沒有女皇帝,便稱「皇后」,銅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軍擄去預備熔掉打造兵器,惟「天佑女王像」,銅像最後落戶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今皇后像廣場上豎立的是匯豐銀行大班遮打像(即KLook山頂纜車團集合處⋯⋯);而仰光高等法院外有菲爵廣場(Fytche Square,菲爵是時任英緬專員),廣場上同樣有維多利亞女王像,緬甸獨立後進行「去殖民化」,廣場易名摩訶班都拉公園以紀念英緬戰爭期間抗英戰士,女王像移除,改建獨立紀念碑。在摩訶班都拉公園,有一個緬甸青年毛遂自薦,硬是要為我擔當嚮導,說了一會,他更游說我跟他乘船到仰光對岸遊覽,我已心感不妙,便跟他說稍後要坐火車,不能跟他耗着,他便話鋒一轉,說自己上有高堂,下有兄弟姊妹要讀書⋯⋯(省三千字),向我索取五千緬幣,我給他一些輔幣打發了。該處遊客眾多,乞丐和騙子自少不得。

仰光和香港都發跡於航運。香港有維多利亞港,在珠江出海口,可以上溯廣州乃至華南;仰光有仰光河,接通緬甸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可以上溯至伊洛瓦底平原的稻田。維多利亞港畔有(九龍)半島酒店;仰光河畔則有洋涇濱酒店、郵政總局、洋務局大樓毗鄰而立。

宗教方面,英治仰光和香港都是講求開放融和,固然英國國教佔主導地位,香港中環聖約翰座堂和仰光聖三一座堂(上圖中)都地處中樞,建築堂皇。但是其他宗教都有一席之地,例如天主教在香港有堅道座堂,在仰光有聖瑪麗座堂(上圖左)。上文提到的天后廟、印度教廟、清真寺和猶太會堂在香港仰光兩地都找得到。但是仰光有一處伊斯蘭遺跡卻值得一提。

話說英國先後吞併印度和緬甸,不知是為了促進文化交流還是羞辱手下敗將,竟然很有創意地將緬甸貢榜王朝的末代國王錫袍流放印度,並將印度莫臥兒(蒙兀兒)王朝的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流放緬甸。巴哈杜爾沙死後早早埋葬,後人不知確實位置,直至一九九四年發掘出他的遺骸,當局遂建陵墓將之重新安葬。莫臥兒帝國是個伊斯蘭王朝,陵墓亦順理成章採用伊斯蘭式。這座陵墓是南亞歷史的重要一章,是故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總理訪問緬甸時都會專誠來拜謁,但是我到訪當日陵墓裏遊人很少,那裏的職員還好心向我作了一點介紹。

有一點仰光與香港大異其趣的是,仰光的閱讀風氣似乎頗盛,街頭巷尾不難見到舊書攤,當然所售圖書多係緬文寫成,而英文書店除了國營書局(我在那裏買了一張緬文的緬甸地圖),還有很多民營的,而英文書竟然賣得比國外原裝還要便宜,或是盜印之故。我雖然帶了電子書,但是見題材「貼地」,也買了劍橋大學緬甸史學家Thant Myint-U所著《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和《Where China meets India》,兩書分別講述緬甸近代歷史和當今地緣政治格局,我在緬甸的長途車上便將兩書讀完,深覺有益。這一日,我還特地坐的士去緬甸國家博物館,怎料遇上國定假期,無緣參觀,而博物館演講廳正舉行講座,討論緬甸水土保護和關注中國在緬甸伊洛瓦底上游修建水壩的計劃。近年中緬兩國就修建密松水壩發生齟齬,中國認為項目有利緬甸經濟發展,緬甸民間擔心生態破壞,政界對中國影響力日增亦不無戒懼。場上亦售賣很多探討中緬關係和緬甸環境的書,為免行裝過重,我便不再買書。

午五點,往瓦城方向列車開出,但我不會直趨瓦城,而是中途轉乘山區火車往茵萊湖。(待續)

南亞佛國系列(一)緬甸

南亞佛國系列

(Nations Online Project)東南亞地圖

接續總編輯新年賀詞,本《南亞佛國系列》將依次涵蓋緬甸(二O一六年十月訪)、錫蘭(二O一七年四月訪)及寮國(二O一八年五月訪)旅程。將三年之中分別到訪的地方劃入同一系列者,一是由於三國都屬東南亞/南亞佛教國家,將其國情、文化乃至景點一併討論較為省力;二是由於隔了好些年月,很多旅途中的旁枝末節或已淡忘,且敝筆談上下對佛教並無過人識見,故行文不能及《丹京遊學記》暨《東歐畢業旅行》和《內外滿洲之旅》系列仔細。又以此等原因,未來《南亞佛國系列》文章中有訛謬者,尚祈讀者賜正或容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如基督教粗分為天主教和新教,伊斯蘭教粗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佛教亦可粗分為大乘佛教(北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又稱小乘佛教,略帶貶義)。簡而言之,佛教源於印度,一支經中亞傳入漢蒙藏至日韓,屬北傳佛教;另一支向南傳入錫蘭、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即南傳佛教。伊斯蘭教基於阿拉伯文,而南傳佛教則基於印度巴利文,故巴利文對上述南傳佛教國家的文字影響至鉅,乃致華人今天到訪這些國家,常蔑稱該等文字為「蛇仔文」。雖然佛教經典多已漢譯,字字可辨,但合成語句則無比精微(例如「摩訶般若波羅密多」),非敝筆談筆力可及,故論及佛教景點時會顯得膚淺,流於「食玩買攻略」程度,實屬無可奈何。

除了宗教,三國歷史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近代殖民統治,其中錫蘭因地處印度洋中樞,殖民統治開始得較早,始於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登陸,繼以十七世紀荷蘭入侵,盛於十九世紀英國攻滅康提(Kandy)王國而全面統治;緬甸於十九世紀隨末代貢榜王朝覆亡劃入英屬印度,至一九三七年分別劃為英屬緬甸;寮國則於十九世紀末尚係暹羅(泰國)屬國,一八九三年法暹戰爭後割讓法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Indochine française)一部分。

昔日的殖民已經退回歐洲,只剩少許文化影響力於三國。「數風雲人物,還看今朝」,世界首強美國的勢力固然輻射於全世界,但其遠隔重洋,對三國的影響或屬間接;中國、印度兩強即在「臥榻之側」,且國力日益增強,對外經略,假「一帶一路」和「東向政策」之名爭奪附庸和資源,對三國的影響才是全面而切身的。若要強以數字表達,中印於緬錫寮的勢力比例或為七三、三七、八二之比,當然這些數字純屬白田斷估或憑感覺臆測,並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各國東西勢力比例般由邱吉爾和史太林一鎚定音,且方今時局瞬息萬變,這些數字五年後、十年後、廿年後或成空談,但仍預為鋪墊,以後提到中印投射在三國的影子時可省事一點。


Flag of Myanmar.svg
(維基圖)緬甸聯邦共和國旗

二O一六年十月廿九日(六)入緬

《南亞佛國糸列》的三國都是我們的亞洲鄰居,但因文化陌生、經濟落後,不是港人出遊首選,故此亦不是敝筆談同仁心心念念要去的地方。純係當年敝筆談的緊密合作夥伴Nuage_Cloud看見香港快運航空的特價機票,直航來回仰光僅需港幣八百(連機場第三跑道建設費⋯⋯),機會難得,故便有了本系列的後文。

DSCN9809
香港快運仰光直航,已停辦

與敝筆談進行兩年業務合作的本地律師行,在二O一七年末實施五天工作周,此前行「長短周」制,為善用假期,星期六朝早照常辦公,時針踏正一點,即攜上輕便行裝,直接乘坐A11號巴士往機場。午兩點半到達機場,因行李輕便且已辦妥網上登機,本可直趨登機閘口,但因以前歐遊經驗,廉航公司多數嚴格執行行李重量規定,逾重則課以重金。由於敝筆談認真採訪,必攜電腦出行,一為沿途規劃行程、記錄心得,二為備份相片,以防一旦遺失心血盡失,所以行李總有多少斤兩,為荷包安全起見用機場磅秤一秤,果然重達八公斤,唯有丟棄一點衣物,孰知香港快運廣播雖然三令五申提醒旅客注意行李重量,機場職員卻不像歐洲人如狼似虎斤斤計較,見我帶着區區一個背囊便予放行,而我到了緬甸始覺替換衣物不足,需要花錢再買,實屬失策。通關暢順,午四點準時登機,經三個半鐘航程,在當地時間晚六點飛抵仰光。

DSCN7169
緬甸巴士售票員壁爪功

遊客無錢不行,到達機場第一要務當然是兌換緬幣。經口耳相傳,很多人都知道緬甸的銀行和找換店只收二O一二年後發行的全新美鈔,稍有接痕或劃花者恕不接受,所以在香港銀行兌換美金時也費了一點心思,據聞近年緬甸對此已經不那麼講究,但敝筆談財務部仍建議穩妥為上。當年仰光國際機場並無公共巴士出市區,我便很儍花了三千緬幣乘的士去到很近的「十咪」(音Se-Mai,亦真解作十咪)巴士站等車入市區。直至軍政府讓渡部分權力給昂山素姬,緬甸實施軍事獨裁,宣導民族主義,長期反美,故巴士號碼都是以緬文寫成,不以阿拉伯數字標示。其實阿拉伯數字與佛教都是源自印度,緬人又何必介懷呢?筆談旅遊科同事預備了貓紙,列出緬甸數目字一至十,幾日之後便了然於胸。但是看得明巴士路線號碼,不代表懂得哪條路線,況且夜間巴士來去匆匆,猶豫某某巴士是否對路之際,他已噴出陣陣黑煙絕塵而去,為此在公路旁邊吃了不少死氣。不過舉凡經濟落後國家如緬甸和前蘇聯(恕我直言)的巴士都有個共通點,就是車上有司機和售票員,其實香港以前的巴士都是二人分司二職,後來發覺這樣太無效率,便裁撤售票員。前蘇聯的巴士售票員十居其九是個俄國大媽,戴着圍裙,木無表情,一見乘客登車便從容上前收錢,「打工」味濃;而緬甸的售票員會手撐車門兩邊,向外叫喊路線,積極招攬乘客,不知是否有佣金。我候車多時,終忍不住向其中一架巴士問「蘇雷塔?」(即仰光之正中心地標),那個售票員便稱是拉我上車,事後發現那架巴士其實不太順路, 而且售票員收了我四百緬幣(而非二百),不知是因為我的背囊太大還是我是外國人,反正都很便宜就算了。

DSCN9819.JPG
仰光蘇雷塔熙來攘往

落車行了二十分鐘才去得到蘇雷塔,如果在香港來講這樣算是搭錯車了。不過錯有錯著,巴士停在仰光市中心偏西,我因而可以行過仰光的華埠和夜市,那邊的天后廟與香港的並無二致,看着親切,而攤販擺賣的小食有各式油炸昆蟲,不敢恭維。在華埠棋盤狀街道上,還散布着大小清真寺、印度教廟、猶太會堂,足證以前仰光是個東南亞國際大都會。仰光市中心是一片英式殖民建築,但是夜燈零落,一片漆黑,便不久駐,在旅館附近隨便食個簡餐便睡。(待續)

己亥新年賀詞

DSCN0141.JPG
(圖文不符)二O一八年八月攝於新多哈國際機場,敬祝讀者身壯力健,周遊不倦。

白田筆談新年賀詞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踏入豬年,敬祝讀者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去年七月,白田筆談完成與一間本地律師行為期兩年的業務合作,九月獲高等法院認證,隨即與另一大型公共機構展開新一階段的合作,至今已盈四月矣。新環境,新人事,所幸筆談成員與新機構同事相處尚算融洽,當中也有幾位志趣相投者。有日,該機構一位高級職員上前寒暄,曰經蘋果公司產品(亦本筆談員工常用者)內置通訊網絡,發現本筆談,始知本筆談從事華文創作經年,甚覺有趣云云。敝人聞之驚訝,蓋因本筆談財源緊絀,不能擲幣宣傳,故知有本筆談者多屬敝人摯友,而今竟有相識不過數月之高級同事光臨,實感互聯網神通廣大,資訊流播無遠弗屆,則我等同仁實無荒廢筆耕,待慢來客之理。頃知本筆談上篇文章已經發表逾歲,誠可愧哉。是故新年伊始,萬家歡聚之際,白田筆談董事局召開團拜兼特別會議,命敝人弘揚筆談「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的宗旨,率領同仁盡快恢復生產。查敝人於西曆二O一六年除夕所作年度總結,述及該年十月筆談部分同事曾遠赴緬甸發掘題材,所得材料仍然備存待用。尤有甚者,特別會議上,經董事督促,旅遊科同事踴躍發言,曰幾年來更曾遊歷錫蘭、日本四國、寮國,乃至東歐諸國,而敝人身為總編輯,竟不早早覺察,殊深自責,唯有重拾鬥志,振奮筆杆,近協上下職工寫作之志,遠慰廣大讀者觀望之心。新春節慶,不少讀者會隨親友禮佛祈福,善頌善禱,本筆談將隆重其事,開展「南亞佛國」系列,涵蓋緬錫寮三國題材,敬希讀者繼續支持。

又,近期感冒流行,部分筆談同事疑在任職公共機構期間受傳染,現已痊癒。再祝各界人士身心康泰,萬事勝意!

白田筆談總編輯並仝人鞠躬

丹京遊學記(卅七)總結

DSCN1286.JPG
大眾公園(Fælledparken)

結語

二〇一八年二月一日,距啟程丹京之日正好三年,似宜為五月有十日的遊學生涯檢討得失,亦為洋洋三十幾篇《丹京遊學記》連十二篇《東歐畢業旅行》作一總結。


每年大學申請遊學者眾,箇中好處不說自明。早前網傳一名中國職員的辭職信寥寥十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再無多餘理由。我想人生在世,對居住以外的地方總存一份好奇。

遊學第一理由,自然是抽身於香港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過另一種生活。儘管當地人未必同意,政商界則很樂見世界快樂國家排名上丹麥屢屢掄元,而丹京機場的嘉士伯啤酒廣告也不必作任何修改(「Welcome to the world’s happiest nation」)。北歐諸國文明似乎超然物外,講「hygge」(丹麥語,近「溫馨」)、「lagom」(瑞典語,近「中和」)、「nordic way」(北歐模式)的書大行其市。我想千言萬語,所謂北歐文明者無非「敬天愛人」四字-「敬天」者,非惟基督宗教(況北歐人上教堂的比例在歐洲算低),乃對自然之愛惜。當然,北歐地廣人稀,連最大的瑞典人口也是區區九百幾萬,保護水土比較容易,卻也不能抹殺當地在環保方面的努力,例如大部分超級市場都設回收機器,並向使用者回贈現金劵,實物鼓勵居民踐行環保,這點很值得亦很適宜人煙稠密的香港學習(致:香港特區環境局);「愛人」者,貧富貴賤之大致均等。雖然我在瑞典斯京也曾目睹人露宿街頭,在丹京也有不少人要待特惠時段才到超級市場購物,但是比起香港貧富懸殊、貴賤立判之惡劣境況已經令人稱羡。

DSCN1467
丹京阿瑪蓮宮(Amalienborg)

前述我曾在丹京大學和漢堡一間法學院之間舉棋不定,最終選了丹京,深慶選對了。在當地生活幾月後,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丹京是世上最美城市。丹京或許不如倫敦氣象萬千,不如巴黎氣度恢宏,沒有翡冷翠的日落,也沒有羅馬的積澱,但是這座偏處北歐的王國首都無人滿之患,而單車徑和運河密布,道旁的教堂民居商舖各式建築盡是典雅,晴空下見明媚,雪天裏見冷豔,百看不厭,使我在市內每次遊走都是暢快的。有人說當今立憲君主制的王室最大功能是國家形象宣傳,然則丹麥王室可謂恰如其分。雖然新聞頻傳丹麥女王與夫婿不睦,但是國人對王室之厚愛似乎不減,女王行跡是這個小王國的大新聞。對遊客而言,立憲君主制比起共和制的好處也許在於,在丹京(乃至倫敦、斯京、挪京等地)看到的王宮是活的,不似在巴黎、柏林等地看到的王宮是死的。王宮不論死活,均須購票參觀。丹麥各地新舊王宮的門票一點不便宜,所以最後我也不曾進去丹京玫瑰宮、赫辛俄克朗堡等,然而窮學生在丹京也不會一無所獲-國家博物館、國家畫廊、丹京博物館、大衛美術館等文教設施全年或每周一日免費開放,留學生可因時制宜參觀。

DSCN9344
丹京大學課室

大學本科末學期出國也有學分考慮。我的大學成績絕非標青,故不可稱出國為「割禾青」,但是將分數凍結,免得某科考試失手而丟失專業課程學位也不是壞事。若論學風,香港和丹京的大學無大分別(除了在丹京可自由討論格陵蘭獨立、自決),上堂都要點名,亦有很多自由討論和小組合作環節。最大分別係,西方學生發言較為積極,上課氣氛比較熱烈,尤其西史大審判其中一堂教到近世的紐倫堡大審(遠古的蘇格拉底和耶穌的審訊沒太多人熟悉啦),好幾位歷史發燒友同學滔滔不絕,與教授辯論,其餘同學只有看戲的份。另一大分別在於考試方式,丹京大學有我從未在香港試過的口試,親身應付後覺其較諸筆試,其實毫不兒戲,面對教授詰問,往往要對題目知得透徹方可從容對答,否則就會像在歐盟知識產權法口試般張口結舌,猶幸丹京成績影響不大。卻說其中一位發燒友在西史大審判口試取得「良」,比我還低一等,可見成績不全然反映實力。我是沒怎麼溫習,但是課是上得頗足的,最近與星洲同學ST和香港同學X小敘,互相嘲笑走堂,ST說我「五十步笑一百步」,我說這樣不成比例,認真算來應係「五十步笑二百步」。當然,人在可以心不在,課室有無線上網,我多數時候都在流連Skyscanner和Tripadvisor……

離開屋企,三餐飯靠自己。雖然生活和旅遊開銷還是仰賴家中,但是要將生米煮成熟飯還要靠自己雙手。坦白說,在宿舍大部分時間用於溫習(彌天大謊!),廚藝並無多大增進-丹京同學取笑我只會弄茄汁意粉(意粉烚熟加茄汁),其實我能煮好些東西,只是手勢不出眾就無謂出醜人前-且丹京超市雪柜有很多切好醃好的肉,簡單料理已成佳餚,自煮自食的能果腹便好,色香味者三大皆空,不必費神。講到飲食的極簡主義,我在物價參天的倫敦和挪威則實踐過-一盒牛奶、一盒粟米片、一袋方包、一梳香蕉就能食半日。另外,番茄-尤其車厘茄-是個好東西,攜帶、保存、烹調均便,營養味道皆好。留學生時間多而錢少,在丹京的每日都會到宿舍附近超級市場貨比三家-Fakta在宿舍樓下,佔盡地利;Kiwi貨種較全,加上客人亦多,貨如輪轉,容易買到特價鮮肉;Aldi以特價蔬果見長。這份師奶格價精神助我捱過丹麥的高昂物價,細想起來,其實不比香港貴多少。

DSCN1621.JPG
丹京-丹麥國鐵列車

丹麥不只有哥本哈根。難得來到丹麥,趁青春置一張DSB Wildcard(丹麥國鐵青年優惠票),逢周三即日來回某個丹麥城鎮。我較喜歡寬島(Fyn)的安徒市(Odense)和西蘭島的赫辛俄和羅斯基利,山川形勝更在丹京上,只是生活乏味一點。日德蘭半島(Jutland)的市鎮沒有上榜,連香港朋友極力推薦的私家銀(Skagen),亦因為當日陰風怒號,滿目蕭然,留不住我的心。一時之天氣往往決定旅人對一地之感受,可是平心而論,或晴或雨或陰或雪,丹麥首都的魅力猶係遠勝其餘市鎮。雖然,我也慶幸有過這份閒情逸致在丹麥國內闖蕩,唯一沒去成波羅的海中心的邦島(Bornholm),不知何日得登臨?

 

要是認真計算,我留在丹京的日子怎說也應多於外遊的日子,只是外遊經歷比較特別,致令《丹京遊學記》絕大部分篇幅都好像不是寫丹京。論在丹京最熟悉的地方,除卻宿舍和課室,必係火車站和機場,若以丹京為家,這兩道陸空大門不正是家門嗎?五月又十日,總計遊歷二十二國、大小城鎮六十有奇。為規劃行程和寫《丹京遊學記》,做了一番資料搜集,增了一點歐洲風土故事的常識,至少粗略知道歐洲曾經有漢薩同盟、波蘭立陶宛聯盟、卡爾瑪聯盟,這幾個歷史名詞都是香港西史科未曾論及,卻因行程關係,在《丹京遊學記》通篇中較常介紹者。以前看似陌生的南斯拉夫、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地,親歷其境後,覺同一天空下,實在沒甚麼不可逾越的文化差異。白田筆談旅遊科著我特地鳴謝三間歐洲廉價航空公司-Ryanair、Wizzair和Wowair,我反問商業社會一分錢一分貨,本無恩義可言,何足稱謝,旅遊科提醒我,沒有廉航,以我們的緊絀經費,《丹京遊學記》和《東歐畢業旅行》篇幅肯定大打折扣。

DSCN9436
大眾公園戲球

來歐讀書,結識朋友也是要事。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彼此問候第一句問尊姓大名,第二句問國籍。除了華裔同學,感覺上東歐同學比較好親近,同宿舍的自然親上加親,除了偶爾在宿舍公用地方聚餐,不時也會約到大眾公園打籃球踢足球,四體不勤的我也給足面子盡量參加。同科系的同學則會約在草地野餐,玩起各國語言遊戲,乍聽波蘭語發音最難,波蘭同學也有同感。有次宿舍晚餐,當時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不久,這位波蘭同學與巴西同學爭論起俄羅斯的領土野心,巴西同學認為俄國只是想收復故土,再無他求,波蘭同學則認為俄國貪得無厭,須遏止其西擴。這種分歧顯係與近代歷史遭遇有關,我倒沒有加把嘴,說中國才是俄國擴張政策的最大受害者呢。家仇國恨,肉食者謀之,我和一位遇到的日本同學之間倒沒有任何芥蒂,他還教我去丹京理髮學院便宜剪髮。

DSCN5514
丹麥建築中心

另外,對於接待我的丹京「mentors」尼古拉和米,我也是十分感激,抵埗晚穿越風霜走入鐵根宿舍在康樂室聊天和飲熱茶,豈不是所謂「hygge」的範例?另一次很「hyggelig」的場合則係D來訪,我們參觀丹麥建築中心,做份簡單問卷即可獲贈免費熱朱古力一杯。我有本地電話號碼,兌換熱飲的禮券很快寄到電話,D雖然收不到禮券,但職員見我們同行,也不介意沖多一杯。三月乍暖還寒,夜色漸濃,隔窗望住繁華都市和靜謐運河點點燈火,室內有吊燈,桌上有燭台,又是一次「hygge」的經典場景。亦要感謝在倫敦接待的香港同學H和H,那餐三層塔下午茶和那張三櫈床(絕無嫌棄之意)同樣難忘。最後要多謝與我共遊那怕短短一晌或是萍水相逢的人,當然少不得在荷蘭遊學的D和E等。自從烏克蘭之旅,我便養成每去一個新國家必買當地郵票的習慣。現在每每打開郵票冊,每枚郵票都記載着一段可一不可再的旅程。

DSCN0928
二月一日飛赴俄京轉丹京

有得必有失。丹麥遠隔重洋,最後家人也沒有飛來,二月一日道別,七月十一日才重聚。我想即使沒有朱自清的文采和靈氣,也不會對家人送行無動於衷。入閘後匆匆回首,父母和 故外祖母大人揮手送別的一幕(見第一篇),教我萬分難過卻又哭不出來。哭不出來是因為出國是自己的決定,離愁則是無可壓抑。在歐洲的日子,無日不盼望回來與 故外祖母大人細說異地生活點滴,可惜我沒有這份福氣。

入鄉隨俗,明知即使學得幾句丹麥語,回到香港也不過是到宜家傢俬會認得幾個字,可是留學生不去學當地語言,也是有所欠缺。我曾報讀免費丹麥語課程,只是語言中心沒有理睬。幾月下來,口語只識得「hej」和「hejhej」,足夠和丹麥人做個「hi-bye friend」,閱讀方面或好一些,事關丹麥公共機構和銀行的公式信函都只用丹麥文寫成,可是網上翻譯之方便,亦令我不急於學丹麥文。不識丹麥文,英文也不見得好,與外國同學談天,才深切體會自己的英文口語多麼心有餘而力不足。

「距離之死」這個字,我是從留德香港同學C首次聽聞的,當時我們不是在討論互聯網通訊革命,而是過度旅行的弊端。現今書局充斥旅遊書籍,但是批判旅遊的書也開始出現,例如《旅行的異義》(Overbooked: The Exploding Busi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認為過度旅遊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甚至淘洗一地的原有氣息,如威尼斯和巴塞隆那已深受其害。的確,有一兩段旅行也是為去而去,其他地方雖係嚮往已久,卻因貪多務得而流於走馬看花。若我早點聽到他一席話,或會多留點時間在丹京。

《丹京遊學記》連《東歐畢業旅行》進入尾聲,若將之視作一體,那它毫無懸念是我寫過最長的文。文字功夫不到家,當時記錄又掛一漏萬,感謝讀者一直包容。假若去過文中提及地方的讀者有所共鳴,未去過的有所憧憬,即我的心血亦不是枉然的。

DSCN5221.JPG

謹以《丹京遊學記》連《東歐畢業旅行》全文獻給

敬愛的    故外祖母大人。

沒有她在身邊,我仍會努力去過日子,

如同在丹京的歲月一樣。

-全文完-

丹京遊學記(卅六)歸程

七月八日(三)臨別

通宵候機,殊不好受。回想交流以來首趟不甚成功的歐遊往漢諾威亦係徹夜難眠,竟然首尾呼應。北國太陽早起,晨光照耀,方便我卸下無謂行裝以適行李限制。毫不猶豫將一大袋污糟舊衣塞入垃圾筒,騰出行李袋空間帶上所有手信,剛剛拉得上鏈。網云挪威航空機上有免費無線上網,果然不虛,惟網速特慢,不如回宿舍上個夠。

DSCN8969

丹京是我在歐洲的家,不費吹灰之力帶S安頓宿舍,美國室友已於一星期前退宿回國,他將自己的床位拾得尚算整潔,可供S容身,至於清理廁廚共用部份……就是餘下兩日我的工作了。

略作梳洗,便帶上愛沙尼亞朱古力手信,步往市北EDP會計師樓找尼古拉和米小敘。作為丹京大學buddy,他們真是無可挑剔,先於二月收留我在丹京大學「人氣宿舍」Tietgenkollegiet(見第一篇啟程篇),後邀請我進入會計師樓飯堂免費用膳。恰巧他們的女上司也同枱食飯,我便寒暄幾句。辦公室頗有北歐氣派,四顧開揚,風景怡人,有水池草坪足以舒目,整體氣氛不似在香港般緊張侷促。尼古拉說當日下午他便會啟程丹麥日德蘭半島鄉鎮做義工,然後會在倫敦一間律師樓任事,我深慶返來得及時,得以好好道別。

 

我和丹京的緣份也未盡。本擬回宿休息和執拾,忽接S「求救」訊息,遂往丹麥建築中心(見第廿二篇客至篇)接應。反正出了城,我便作她的導遊,卻也走訪了兩個未曾踏足的景點:Christiania實驗區附近的救主堂(Vor Frelsers Kirke),以酒鑽形尖頂和螺旋樓梯聞名,天氣好的話可以爬上塔頂俯瞰丹京,教堂的鐘樂器亦係北歐最大;樂高店(LEGO)就不須多介紹了,如果像我見丹麥比隆市樂高天地(Legoland)票價高昂而卻步,倒可來丹京步行街這間樂高店望梅止渴,有丹京新港等地模型,極能勾起回憶。儘管丹京留學生涯多麼刻骨銘心,還是只能與S略述皮毛,指點日常到訪的超市、課室、銀行、公園,努力拼湊滿腦的記憶碎片。最後,我們回到宿舍煮晚餐,利用剩餘物資再買點新鮮蔬菜,弄個茄汁菠菜腸仔飯,效果出奇地好!

七月九日(四)收拾

雷雨連天,S亦無意外出,安坐床上觀看打掃表演。自午一點始一直刷拭灑掃,整日不輟,小小斗室竟至凌晨二時才初步完成清理!室友走得快好世界,餘下廚廁公用部分清潔尤煩,油煙漬和地磚罅隙塵垢極之頑固。事多而食少,午餐只是簡單吃Rugbrød配罐頭咖喱魚。《丹京遊學記》好像從未介紹Rugbrød此一丹麥國食,而中文維基百科亦無此條,姑譯「丹麥黑麥包」。

丹麥黑麥包通常以條狀出售,類似嘉頓方包般,通常已經切好片,但我在挪威超市也見過未切片的麥包,顧客可自行使用切片機。黑麥包呈棕黑色,表裏都會摻些葵花籽和南瓜籽之類增添營養和咬口。香港的麵包飽含空氣,咬下去會有陣風吹出來,丹麥黑麥包則真材實料,有些廠家甚至會以啤酒代水保持麥味。根據多月三餐經驗,這黑麥包伴罐頭凍醃魚來食風味極佳,通常吃三四片便能飽腹,多吃了也無妨,它富含纖維而絕少油糖,比白麵包健康。

勇於嘗試往往帶來驚喜。回想二月到埗,冒風霜走入Tietgenkollegiet,米為我弄了一杯熱茶和兩塊黑麥包,不啻乎雪中送熱湯,那杯熱茶飲得歡喜,那塊黑麥包……初嚐太不對口味,說它是麥片它不是,說它是麵包亦不是,總言之與香港常見的鬆軟白麵包(現在我反倒嫌棄之)大異,故僅小嚼幾啖,為免尷尬,將食剩部分用紙巾包好訛稱遲些才吃,然後與米和她的宿友嘻哈一番,那塊可憐的黑麥包也就無聲無色地走入垃圾桶。

可是丹麥沒有放棄向我推廣這國食。為自理三餐,早早便養成每日逛超級市場的習慣,加上課業不算繁重,往往貨比三家,甚至跨區購物,不難發現,即將過期的麵包總會割價促銷,白麵包往往半價出售,而黑麥包更會劈價三分之二。有日白麵包正價待沽而黑麥包三折發售,終抵不住特價引誘,買了一袋一公斤裝,回宿吃了一塊,口味比在Tietgenkollegiet初嚐者更怪,或係品質較次之故,可又不欲做「大嘥鬼」,如是者吃下一塊又一塊,細細咀嚼,除卻一入口的微酸,好像有點麥香滲出,顆麥粒籽也很有嚼頭,吃了四塊便覺飽足,深覺實惠。然後有日罐頭醃魚也做特價,將之伴黑麥包來吃,味美無窮,不能自拔,竟一日三餐食此味而不厭者!料想他朝重返丹京,也不會附庸付一千大圓去Nova食那麼幾碟小菜,不如去超級市場買這兩味,或許加個生菜和一支果味梳打水(亦留學丹京時常飲者),在玫瑰宮花園或大眾公園(Faelledparken)席地而餐,豈不快哉!

驟雨初歇,和S在樓下超市買點黃芽白,加上剩餘物資,弄出一味黃芽白煙肉腸仔飯。這頓在丹京的最後晚餐,論味道論回憶,均係無可挑剔。

食過飽飯,天色轉佳,我們一同在大眾公園散步,徐徐行到環城河,隔岸燈火觸手可及,可是幾月時光匆匆,無計留住,再入市區徒增不捨,毋寧輕輕道別,回首歸去。是晚,重雲欲墜,風氣蕭索,遙想家事,憂悒罔極。

七月十日(五)歸程

 

我沒有時間自陷於思緒,距清理退宿只餘幾小時。清晨二時許才初步完成灑掃,已盡人事,有些污漬積重難返,殊難根除,須待專人清理,任憑丹京大學房委會剋扣按金吧(最後房委會剋扣四百四十克朗)。執拾行李猶如整理記憶,此前多番外遊,有短至四五日,有長至一月餘(即東歐畢業旅行),因廉航行李限制,只帶上必要物品;今番回港不知何日重臨,行李篋再大也裝不下全部回憶,亦只能帶走貴重物品:糧油雜貨免問,都搬到宿舍公共飯廳待有緣人取用;衫褲能丟便丟,僅帶回厚風褸、保暖褲;電腦、電飯煲、外置硬碟(貯存相片)等電器;各地手信、郵票、小冊子;重要文件若丹京大學交流生手冊、北歐銀行帳單……盡量塞入行李袋篋,還因而弄傷手指,多得S幫忙將大小物件重新鋪排,纔合得上。

清早與S撤出,最後一次鎖上房門,離開拖城街宿舍-我在丹麥的家。最後一次乘「神車」1A號巴士往王港(Kongens Have)地鐵站。最早稱之「神車」者應是三月來訪的D,倒也貼切,事關巴士在宿舍附近有站,駛經市區眾多景點和地鐵站,亦可轉乘地鐵往機場。今次海外交流,讀書少,旅遊多,不知多少次上Rejseplanen網查閱車次,拖着行李星夜等候「神車」出機場,又多少次完成一趟旅程拖着疲累身軀乘「神車」回宿癱睡。

DSCN9005
丹京大學房委會

可是這日出機場前還有個地方要去-乘地鐵往腓特烈山(Frederiksberg)站丹京大學房委會交還宿舍門匙,不期然又記起抵埗丹京翌日,米攜我來領門匙,道旁的老麥和外匯銀行(Forex)依舊,又將迎來多少世界各地遊子?S將繼續留在丹京多一日,這晚會住在火車總站旁的廉價(北歐的所謂廉價)旅館,稍後轉往波蘭與重啟歐遊的T(見《東歐畢業旅行》立陶宛篇)會合。就此道別。

無人駕駛的地鐵車卡駛過熟悉的車站,可是市中心國王新廣場站(Kongens Nytorv)和機場(Kobenhavns Lufthavn)之間的車站我是從未踏足的,例如機場之前的Kastrup站副名「藍星」(Den Blå Planet),到底有何奧妙?到了機場,最後一次將「八達通」(Rejsekort)亮於出閘機(check ud)前,還剩四十幾克朗,於是往地鐵票務中心退咭,餘額撥入北歐銀行扣款咭,即在香港也用得到。拖曳輜重,蹣跚走到登機櫃位,果然,行李超重達五公斤,職員冷峻地拋下一句「this will cost you」。他可知道可棄者已然盡棄,這廿八公斤物事都是再三揀擇,或係貴重,或有以贈人,或有特殊紀念意義的。身為常客,丹京機場於我彷如客廳一般親切,當然,丹京於我是家,我於丹京則只是客。雙腳離地一刻,潸然淚下,一來感念幾月浪漫遊學生涯,二來憂懼於家中即將遭逢的巨變……

預告:下篇為丹京遊學記終極篇,將總結幾月以來得失。

東歐畢業旅行(十四)芬京

DSCN8887
芬京赫爾辛基(Helsinki)

七月七日(二)塔林-芬京

東歐畢業旅行最後一日,我們經塔林客運港口(Vanasadam)乘船橫越波羅的海到芬京赫爾辛基。我們看到港口四處有「50」字樣,原來這一日正正是芬京-塔林航線開辦五十周年!芬京和塔林隔海相望,往來交通自然不止五十年,可是兩京之間航線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戰後東西方陣營劍拔弩張,航線延至一九六五年七月七日復辦。冷戰結束後,愛沙尼亞已成芬蘭人頭號旅遊地點,兩京之間旅客穿梭日益頻繁,航線乘客每年逾百萬人次,須知芬蘭和愛沙尼亞人口分別是五百五十萬和一百三十萬。

從前在香港以為乘客上船只有乖乖坐着或憑欄看海,較豪華的船或有電視和士多,孰知波羅的海輪船大如遊輪,可以人車並載,船上更有百貨公司、自助餐廳、吧座、舞池……兩小時船程,花港幣二百多元,若是細意探索,真是忙不過來。此誠今次歐遊一大長知識之體驗。可是《丹京遊學記》系列的忠實讀者應知道我橫渡波羅的海幾次,在此等豪華渡輪可謂賓至如歸,況且旅行多日,衝勁不似最初,還是坐在吧廳看樂隊演唱算了,順便也到船上資訊服務台請職員代印機票,分文不收。

DSCN8865芬蘭的官方語言是芬蘭語和瑞典語,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Helsingfors)是今次歐遊踏足的第三個「赫爾辛」,前兩個是《丹京遊學記》第十八篇雙城記所述丹麥赫爾辛俄和瑞典赫爾辛堡,「赫爾辛」意謂樽頸,描述地形。芬京景點一日可大致行完,惟以其交通便利,可以乘船來往俄國聖彼得堡、瑞典斯京愛沙尼亞塔林者,遊客紛至沓來。瑞典在十六世紀中葉開始營建芬京,但往後一直冷落之,使之較諸其他波羅的海商港形同鄉間小鎮,直至一七四八年修建斯韋堡(Sveaborg)海防工事對抗沙俄才稍加重視。一八O九年俄國擊敗瑞典奪得芬蘭,為疏遠瑞典勢力和便於統治,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將芬京由今日芬蘭第二大城圖爾庫遷往赫爾辛基。此後芬京以俄國新古典主義樣式營造,略似縮細版聖彼得堡。

DSCN8955
芬京火車總站(Helsingin päärautatieasema/Helsingfors centralstation)

渡輪駛達芬京西碼頭,我們步往火車總站以六歐元合租一大貯物格擺放行李。芬京火車總站是芬蘭最熙來攘往的建築物,每日乘客約二十萬人。車站以芬蘭浪漫民族主義樣式營造,用料是橘色芬蘭花崗岩,大門有鐘樓和兩對手捧大燈的雕塑,曾獲英國廣播公司選為全球最美車站之一。

我在車站附近郵局寄明信片和集郵,T託尋的銅製姆明鎖匙扣則不獲,同行的S就買了姆明紀念郵票連郵戳首日封。我不看姆明(Muumi/Mumintroll),只知其為一隻貌似河馬的肥白卡通人物,難怪港譯「小肥肥一族」。姆明精靈家族居於芬蘭森林中的姆明谷,姆明們「吃飽了沒事幹」,四出探險,遭遇千奇百怪。我想若是選芬蘭代表事物,百「跌」不撓的諾基亞是第一名,姆明緊隨其後,芬蘭浴算第三名吧。

DSCN8824
主教座堂(Helsingin tuomiokirkko/Helsingfors domkyrka)

芬京第一大地標主教座堂位處芬京政治、宗教和文教中樞參議院廣場(Senaatintori/Senatstorget),左右分設總理府(Valtioneuvoston linna/Statsrådsborgen)和芬京大學(Helsingin yliopisto/Helsingfors universitet)總部。大教堂新古典主義風格,平面為對稱的希臘十字形,有一綠色圓頂,外牆刷白,由於形象鮮明,有些人會稱芬京「白都」。教堂座落高臺,增添氣勢,至於內部裝潢則很簡單,猶遜哥本哈根教堂。

七月盛夏時節,塔林雲雨窮追不捨,體感頗覺陰寒,還是去些熱鬧處吧。海邊集市廣場(Kauppatori/Salutorget)有檔攤售賣熱葷,吸引中國遊客一擁而上,大聲叫買。集市廣場有船開往芬蘭堡,我們見天色不佳,暫且留在市區觀望,先遊覽其他景點如舊市集(vanha kauppahalli)。S似乎做了點功課,知道這裏有檔賣三文魚湯,但我們遍尋不獲,疑是生意太好,賺夠收工,明天請早。而明天我們已返回丹京了。

DSCN8944
芬蘭堡(Suomenlinna/Sveaborg)

走着走着,天色略為好轉,山長水遠來到,決定前往芬蘭堡,在集市廣場碼頭買芬蘭堡十二小時票(售五歐元)即可無限次來回,當然大部份遊客只會來回一次。瑞典斯京和芬京都傍海,外有群島星羅棋佈屏障,瑞典人在此修築工事抵禦沙俄,可惜依然不敵,須割讓芬蘭。如今芬蘭堡以旅遊業為主,軍事用途則有芬蘭海軍學院。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俱成往事,可是普京治下俄羅斯又有擴張態勢,使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尤其芬蘭瑞典大為警惕,雙方陣營提升國防,加強演練,不知俄國與西方對立局面可會有終結?

北國晝長,晚十點回到芬京猶然天色明亮,但是時光依然流逝不輟,為期一月的巴爾幹、北德、波羅的海走馬行程終告落幕。我們在火車總站領回行李,乘通勤列車北上Avianon站再轉乘穿梭巴士入機場。機場設挪威航空機票打印機,原來憑訂票編號即可打印機票,則今早不必特別張羅了。飛機翌日八點才起飛,為節省宿費,我們坐在一間打烊已久的小食店看午夜餘暉熄滅,時談天時瞌睡。

《東歐畢業旅行》系列完成。交流生涯尾聲,飛回丹京至返港一段,將接續原來《丹京遊學記》系列,請繼續支持!

東歐畢業旅行(十三)愛沙尼亞

estonia-flag.jpg
(網圖)愛沙尼亞旗

七月五日(日)里加-塔林

里加至塔林車程五小時,說長又不用過夜,說短又耗去半日,況且日光高照,難以入眠,又拉脫維亞境內公路維修甚繁,時有間阻,令人心浮氣躁。

DSCN8711
名副其實的「塔林」

波羅的海三國都城當中,很多香港人(尤其女士)最愛塔林,愛其中古北歐風情也。塔林(Tallinn)在愛沙尼亞語解「丹麥人之城」,講的是一二一九年丹麥王國佔領這座波羅的海港口,十四世紀日耳曼漢薩同盟購得該城,廣建城牆堡壘,舊城豎起近百座瞭望塔,倒成了名副其實的「塔林」。一七一O年起,愛沙尼亞便落入俄羅斯手中,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短暫獨立,直至一九九一年才脫離蘇聯建國。即使來去匆匆如我的遊客,想亦不難感受到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先進富裕的,該國是北約、歐盟和歐元區成員,且與北歐各國關係密切,從市容亦可見該國已擺脫俄羅斯桎梏而蓬勃發展。愛沙尼亞這個科技強國未必為多數港人所聞,但是我這香港窮學生得益於該國實多-幾乎取代長途電話的Skype即愛沙尼亞人之發明,只要付一點點錢,就可以用互聯網打通香港親友的電話。

DSCN8540
沙俄離宮公園(Kadrioru loss)

由於車程耗時,到埗已過晌午,旅館擱下行李,便緩步往市東兩公里處的沙俄離宮公園和國立美術館處略遊,便返回舊城,舊城有幾棟北歐式教堂尖塔,乍看市容想起瑞典維斯比

七月六日(一)塔林

我們參加正午免費導賞團,略遊聯合國世界遺產塔林舊城兩部-座堂山(Tompeea)是塔林乃至愛沙尼亞的政治中樞,建有國會、政府大樓、大使館等;下城區是塔林的商業中樞,中古時係漢薩同盟一員,主要地標有市政廳、聖奧拉夫教堂(曾係世上最高建築)、城牆與大大小小的瞭望塔。

為何此地叫「丹麥人之城」呢?據說一二一九年,丹麥十字軍攻打座堂山城堡(Toompea loss),戰況膠著,忽然一面白十字紅旗從天而降,丹軍如有神助得勝,遂將該旗定為國旗,沿用至今,並號稱世上最古國旗,白田評曰:信不信由你。座堂山城堡最高處是赫爾曼塔(Pikk Hermann),塔頂插着誰的旗,誰就統治愛沙尼亞,如今飄舞塔頂的自然是愛沙尼亞的藍黑白三色旗。我認為這是世上最美麗的國旗,因為它的設計意念是藍天枯樹白雪地,極富北國風情。

DSCN8681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Aleksander Nevski katedraal)

一九九一年前,赫爾曼塔頂長期掛上沙俄和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旗,如今愛沙尼亞已經易幟多年,但座堂山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仍龐然而立。這座東正教堂與保京蘇菲婭者同出一轍,皆象徵俄羅斯帝國統治,甚為愛沙尼亞人所憎,但出於保護文物考慮只能維護之。塔林的俄羅斯象徵還有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葉利欽紀念碑,乃當地藝術家感念其促成蘇聯解體與愛沙尼亞和平獨立。

DSCN8811
塔林市政廳(Tallinna raekoda)

導賞團在市府廣場(Raekoja plats)解散。塔林比起維紐斯和里加均顯得袖珍一些,彷彿所有景點都在市府廣場附近。塔林市政廳初建於一三二二年,是北歐最古老的市政廳,亦係唯一以哥德式營造者。或因毗鄰芬蘭,愛沙尼亞的物價亦稍貼近北歐,但在塔林舊城還能嘗到不少價廉物美的地道小食,例如煙燻芝士煙肉餡餅約售五歐元,值得一試,我們嫌餡餅不飽,再到旅館樓下EAT吃各式煎餃,餡料有薯蓉、菜肉和火雞多款。這裏沒有打錯字,舖頭名就是EAT。接着隨便逛街,趁歐遊接近尾聲,在Kalev朱古力店捎帶點手信回丹京贈尼古拉和米,所幸返港之前尚能再見一面。

向晚濃雲翻覆,細雨霖鈴,偌大的死灰色混凝土建築連拿考(Linnahall)更顯陰沉。一九八O年莫斯科奧運風帆賽事在傍海的塔林舉行,蘇聯當局興建了大量體育娛樂設施,包括列寧文化體育宮,即連拿考。

東歐畢業旅行(十二)拉脫維亞

latvia_grunge_flag_by_think0.jpg
(網圖)拉脫維亞旗

七月三日(五)里加

乘Eurolines巴士離開考納斯。立陶宛與拉脫維亞同屬歐盟和神根區,但過境時有關員上車查看護照。

拉脫維亞首都里加(Rīga)是波羅的海三國的第一大城,由其車站宏大、馬路寬敞,可知一二。里加可粗分為四部分:-

  1. 中央舊城區:日耳曼式中古建築鱗次櫛比,保存完整,屬古城主體;
  2. 東北部城區:新藝術(Art Nouveau)建築蔚然成風,舉世無出其右,與舊城同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3. 中央市集一帶:有火車總站、跨國巴士總站、大型商場、戲院、酒店、中央郵局等,樓廈恢宏,街道明淨,人氣最盛,最富現代氣息;
  4. 南部城區:俄化痕跡較著,民居較為窮困凋敝,一些廢棄廠房成為年輕藝術家的基地。

里加的中古建築是日耳曼式,即近乎德國各地常見者,乃因為里加最初是由十二世紀日耳曼人奠基的商埠,隨後加入漢薩同盟,貿易地位更形牢固,至於現代,里加亦是波羅的海國家的航運要津,駸駸然成為東歐一大旅遊重鎮。於是,熱心人經營的免費導賞團林林總總,主題各異,而我初入貴境,還是走最普通的路線。纔將行李抬上位於「唐樓」三樓的旅舍,正午便往聖彼得教堂(Rīgas Svētā Pētera baznīca)集合。聖彼得教堂比里加大教堂(Doma baznīca)還好認,名氣亦更大,於一二O九年始建,據說是戰前全歐最高木製建築,鐘樓加裝升降機,便利遊人俯瞰舊城。當然,登塔觀光需費六歐元,免費導賞團不包,我的窮遊亦不會有。

DSCN8292
拉脫維亞科學院(Zinātņu akadēmija)

鴨仔團浩浩蕩蕩穿過熱鬧的中央市集,到俄化的南城區,全國第二高樓-拉脫維亞科學院(Zinātņu akadēmija)-與波蘭華沙北京樓莫斯科七姊妹樓同出一轍。大樓建於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六年,原作集體農民(俄文謂колхоз)旅館,是蘇聯送給拉脫維亞人的「禮物」,當地人稱之「史太林生日蛋糕」或「克里姆林宮」,則其愛惡可知。區內也有些德國教堂和猶太會堂殘址,可知戰前的里加是個多民族熔爐。

在火車總站稍事休息後,大隊出發向自由大道(Brīvības bulvāris)的自由紀念碑(Brīvības piemineklis)。紀念碑是為紀念該國獨立戰爭中陣亡將士興建,一九三五年落成,上面刻有拉脫維亞傳統歷史文化符號。蘇聯當局自然不會喜歡這座象徵拉脫維亞獨立的地標,但神奇地也沒有將它拆除。一九八七年,約五千人聚集紀念碑前悼念蘇聯政權下的受害者,引起拉脫維亞獨立風潮,而該國三年後重新獨立。

DSCN8305
拉脫維亞歷史博物館(Latvijas Nacionālais vēstures muzejs)

導賞團在自由紀念碑解散,我參觀了附近的拉脫維亞歷史博物館(Latvijas Nacionālais vēstures muzejs)。博物館原址里加城堡(Rīgas pils)幾年前遭祝融,正在復修,博物館暫棲現址,料二O一八年遷回。或因是臨時館址,且原本用作拉脫維亞大學史哲學院的這座教學樓狹小,博物館展覽不很完備,每個主題均點到即止,更甚者很多展品只有拉脫維亞文介紹,故建議讀者待博物館重返原址才參觀不遲。順帶一提,世上多數大學以城市命名,而拉脫維亞大學(Latvijas Universitāte)以國家命名倒屬特例,這間大學成立於一九一九年,是該國頭等學府,在波羅的海三國之中排名第四,國際排名則在第七百位左右。

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都曾受俄羅斯長期統治,兩國首都都有一座巨大的東正教堂。里加的基督降世教堂(Kristus Piedzimšanas pareizticīgo katedrāle)建於十九世紀後期,當時是沙俄波羅的海省份(Прибалтийские губернии)中最大的東正教堂。蘇俄取沙俄而代之,這個無神論國家不失幽默地將教堂改成天象儀,料想望遠鏡可裝在圓頂上。一九九一年教堂回復舊用。

DSCN8319
新藝術建築內部

里加舊城固然古色古香,教人留連,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舊城外東北方的亞伯特街(Alberta iela)。街道名稱的「亞伯特」是相傳在一二O一年建城的亞伯特主教,可是亞伯特街兩側卻盡是新藝術建築。「新藝術」是相對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的「舊藝術」而言,二十世紀初開始流行,是一種建築及裝飾風格,崇尚取法自然,常用波浪形曲線,將廊柱修飾成莖葉枝幹,喜用花卉、火焰、貝殼等自然物事模樣裝飾,又不如洛可可般繁雜。此風格影響全歐,而亞伯特街的新藝術建築密集而變化多端,為佼佼者。以前曾去過法國巴黎和德國柏林的裝飾藝術博物館(Kunstgewerbemuseum Berlin),甚愛新藝術作品之線條流麗簡潔,故不吝花四歐元(正價六歐)參觀里加新藝術博物館,博物館袖珍玲瓏,很快便能走完,當日遊人不多,我便多行幾圈感受氣氛。

 

 

黃昏時份回旅館,小心翼翼向一位女子打招呼,正是香港來的S。她和立陶宛篇提及的T在冰島相識,本擬相約作三人行,惟T的遭遇已經交代,現在S會和我同遊拉脫維亞至返回丹京一段,我返港後,S會南下和T繼續中歐行程。S比我大一點,言談間知道她也頗多獨自出遊。夜幕低垂,我們也不坐失舊城美景,四出拍照,舊城中心的「黑頭屋」(Melngalvju nams)華燈初上。

七月四日(六)里加

DSCN8362
中央市集(Rīgas Centrāltirgus)

晨光才照里加,中央市集(Rīgas Centrāltirgus)商販已經勤懇開檔。昨日導賞團匆匆走過,今朝充當S的嚮導,順道張羅些地道菓品。中央市集由五座體量龐大的拱形建築組成,由此不難想像它是由飛機庫改建而成,一九三O年開幕,是全歐最大室內市集,有逾三千檔攤,主要販賣海鮮。同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央市集與舊城都難免現代商業蠶食,如今市集內也開了連鎖超級市場,佔地頗廣,故市府正著力抑制大財團進駐,力求保存市集的獨特價值。里加是波羅的海三國第一大城,商貿發達,市集早已不敷應用,場內租金節節上升,很多蔬果檔攤開在市集外空地,熱鬧不輸戶內,我們便買了些草苺(每公斤一歐半)當零食。

與S初識,尚未請教她的喜好,但既然昨日已經行遍戶外的里加舊城,今日未經商量便一起往兩間免費歷史博物館。拉脫維亞淪陷時期博物館(Latvijas Okupācijas muzejs)一九九三年開幕,講述二十世紀兩大殘暴政權蘇聯和納粹德國的壓迫,其中德國佔領為時約三年,蘇聯統治則長達半世紀,到訪外國政要經常來憑弔拉國極權受難者。另一間一九九一年巷戰博物館( gada barikāžu dalībnieka piemiņas zīme),紀念當年蘇聯坦克入城鎮壓獨立運動,拉脫維亞人捨命群起抵抗的事跡,博物館很小,所述事跡亦較為陌生,我們只看了一會。

食過便飯,我依然自把自為,將S帶往各大博物館。國立美術館門票太貴,沒有進去,改而參觀座落在火藥塔(Pulvertornis)的拉脫維亞軍事博物館(Latvijas Kara muzejs)。該館在一九二一年已經開幕,一九四一年蘇聯入侵拉脫維亞時遭徵用而閉館,戰後蘇聯當局在館址開辦「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革命博物館」,一九九O年拉脫維亞政府重設軍事博物館。火藥塔十分高大,各層展廳按時序講述拉脫維亞古今戰事和武備,由於香港學校不曾教過東歐(遑論波羅的海三國)史,連我也看得很吃力,故此我決定「放走」S,推薦她往亞伯特街等地,而我則繼續參觀。

里加兩日遊完成,我們在Rimi超市買點意粉、茄汁和雞蛋弄個簡便晚餐作結。返港始悉拉脫維亞有一瓏玳宮(Rundāle),人稱該國之凡爾賽宮,這次未克參觀,可知遊覽一國不應侷限於其都城。

東歐畢業旅行(十一)立陶宛

e56b51df2ce586e584c0491386404a4d.jpg
(網圖)立陶宛旗

六月三十日(二)維紐斯

地圖上驟看加里寧格勒與維紐斯(Vilnius)相去不遠,孰知車程也要七八小時,為節省時間,乘搭整次歐遊最後一程過夜車,晨七時到達立陶宛京的五歐旅館。本筆談甚少品評旅館,況且這番歐遊住過的旅館不下數十間,這樣做也太費勁了。可是這間「五歐旅館」的名稱極能欺騙,不吐不快!事後自省,上了這個噱頭的當,不可不謂失察,可是基本宿費五歐以外竟要再加五歐床鋪費和九毫附加稅,零頭不算,你也該叫「十歐旅館」吧!老闆開價見我面露驚詫,說條款早已列明於訂房網站(「It’s all written!」),不算蓄意誤導。好吧,「買家自慎(caveat emptor)」,今後親友要去維紐斯,我必大力告誡,假如他們會瞧得上這個窮酸名字。

DSCN7788
林沼城堡(Trakų salos pilis)

旅館唯一好處是鄰近巴士站,乘半小時小巴便可到附近小鎮林沼(Trakai,立陶宛語謂「林間沼澤地」)。十五世紀初,維陶塔斯大公(Vytautas Didysis)統治立陶宛,比起首都維紐斯,他更多時候待在此地理政,故林沼可謂立陶宛的實際首都。隨波蘭立陶宛締結聯邦,維紐斯和克拉科夫便代之成為政治中樞,林沼的城堡便用作囚禁高級政治犯。十七世紀以降,波蘭立陶宛聯盟屢戰屢敗,城堡屢遭蹂躪,最後波蘭東部與立陶宛併入沙俄,象徵波蘭強盛時期的城堡,命運與加里寧格勒的哥尼斯堡城堡庶幾無異了。直至一九八O年代,蘇聯政治箝制放鬆,立陶宛當局才展開重建,如今城堡已成該國頭號景點。

DSCN7923

或因同係哥德式磚牆結構,用料顏色相近,若非座落湖中心,林沼城堡與丹麥高靈堡不無相似。堡內展廳介紹立陶宛王朝時代歷史,告訴遊人這個小國在籃球球壇外也有叱吒風雲的一頁。林沼鄉郊景色怡人,紅橋飛架湖上,四周有農舍田莊馬廄,遊目騁懷,身心舒暢。回京前在鎮上郵局買了一套六枚面額最小的通用郵票,設計以立陶宛古代圖騰為本,合共僅費一歐左右,極之值得收藏。

回京參觀二O一O年開幕的立陶宛中央銀行錢幣博物館。現代展廳展出各國流通貨幣,連港幣、澳門幣和新臺幣都有。我想起去年在瀋陽金融博物館也有展出新臺幣,只是文字介紹曰「中国台湾」。另外有件事可能眾所周知,我卻待看到展品才發現歐元區各國中央銀行所鑄造的歐羅款式均係不同。歐元硬幣的正面劃一,背面則由各國自行設計,例如德國鑄幣上有勃蘭登堡門,法國鑄幣上有自由女神像,始悔之前只識使錢,沒有在意硬幣設計。當然,若要儲齊各國款式,所費不貲呢。

DSCN8023
維紐斯城堡(Vilniaus pilių kompleksas)

趁天色好,上維紐斯城堡俯瞰市容。維紐斯是立陶宛古都,曾被多個強權統治,戰爭頻仍,城堡至今徒剩坡頂磚塔(Gedimino pilies bokštas)為記認。

 

 

 

 

DSCN8042
維紐斯國際機場

原訂翌日起與澳洲飛來的香港朋友T同遊波羅的海三國,故是日很快回宿等候消息。孰料她的旅途充滿阻滯,在德國法蘭克福交通時間失算(對,又是奉行守時的德國)錯過飛立陶宛航班,被迫另購機票,竟然要迂迴烏克蘭基輔機場,料晚九點半方抵立陶宛,又稱行李極重,恐不能當,著我到機場接應。維紐斯機場距市區僅三公里,從火車站有巴士直達,我掏出車費一歐,車長只肯收半歐,始悉學生得享半價優惠。依約到了機場,水牌顯示基輔班機延誤,無聊候至十點,卻寫着將延誤至十一點半,心想與其無了期地等,不如回市區買點糧水,況且回宿也可注視機場網頁航班情況。夜十一點半,航班延誤如恆,則知T仍滯留基輔,而維紐斯機場並無深夜交通,恐怕她即使來到也須滯留機場整夜,除非她摸黑步出市區……惆悵之際,T謂好事多磨,或天意不欲她勉強下去,即決定訂機票返港。我雖覺萬分可惜,也只能諒其苦衷,而她的另一位相識S則會按原定計劃,稍後在拉脫維亞與我會合。

七月一日(三)維紐斯

DSCN8054

T訂了是晚六點幾的芬蘭航空班機回港,日間前來市區略遊。以為她乘巴士出來,見時候差不多便下樓四探,好在一到樓下便遇上,才知道她是走路出來的,暗思拖着廿公斤行李步行大半小時真不容易。她面容頗憔悴,料係連夜奔波所致。將她接上旅館小歇,吃個簡便早餐,聞其訴苦,不禁倒抽一口涼氣。她還是回香港休整一下吧。

事前功課做不足,遠道而來竟然沒有參觀ViuTV《404不存在之國度》和無線電視《世界零距離》均曾介紹的「對岸共和國」(Užupio respublika)。這個藝術家自立的迷你國度有國旗、憲法、總理、外交部長等,頗成模樣,難得立陶宛當局心胸廣闊,沒有甚麼「反分裂國家法」,於是「對岸共和國」便與立陶宛京隔河相望,相安無事。我們僅參觀了城堡山腳的國家博物館和隨便逛逛維紐斯舊城,最後預早一點送機,望彼能遂其歐遊心願。我則回宿執拾,乘火車往立陶宛第二大城。

七月二日(四)考納斯

DSCN8129
考納斯(Kaunas)

地圖上看,旦澤和加里寧格勒往里加的話,考納斯是必經之路。十五世紀以降,考市商貿日盛,市政建設良善,往後歷史大致和波蘭立陶宛等地相近,輾轉落入俄羅斯帝國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與立陶宛獨立,波蘭吞併了維紐斯,考市便成立陶宛臨時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蘇聯入侵東歐,重新將維紐斯併入立陶宛。以人口比例來計,戰爭中波羅的海三國受害最深,數以十萬計平民被蘇俄流放或納粹屠殺,當然,納粹屠殺最烈的自是猶太人。戰前的考市四分之一人口是猶太人,他們主導當地的商貿、手工和專業行業。當納粹進侵蘇聯,一些立陶宛人竟然將猶太人交給德軍發落,結果也就不言而喻-考市猶太社群幾乎滅絕。戰後蘇聯佔領立陶宛全境,直至一九九O年當地市民重新豎起立陶宛三色旗,掀起該國獨立,考市發展至今成為一重要觀光城市。

或因波羅的海三國小國寡民,世界遊客大多只遊覽其首都,故維紐斯遊人如鯽,考市則見幽靜,但就建築和風光而言,考市似乎更勝。

在建築方面,考市的教堂十分宏偉,且各具特色,當中耶穌復活教堂、聖馬可教堂和大教堂是佼佼者。後兩者分屬新文藝復興式和哥德式,在歐洲各地常見,而耶穌復活教堂建築設計至特別,驟看便想起冰島雷京大教堂。一九一八年立陶宛獨立,當地人決定新建一座教堂,以耶穌復活象徵立陶宛重新立國,可是故都維紐斯被波蘭佔據,故選址考市,可是教堂待到二OO五年才告完成。教堂座落山上,乘纜車(Žaliakalnio funikulierius)可達,是眺望考市的佳處。

DSCN8103
維陶塔斯大公戰爭博物館(Vytauto Didžiojo karo muziejus)

維陶塔斯大公戰爭博物館一九三六年開幕,館藏主要為古今武器、軍備、徽章之類。館前有無名烈士墓和長明火,於立陶宛第一共和時期,考市是立陶宛臨時首都,國定節日即在此慶祝。所以,博物館的地位崇高,更出現在立陶宛舊紙幣上。卻說,立陶宛在我來歐交遊的這一年(二O一五年)元旦轉用歐元。

沙俄鼎盛時期威脅整個東北歐,所以現在挪威(見ViuTV《404異國2域》挪威冷岸群島篇)、芬蘭、愛沙尼亞等國均有俄國軍事遺跡。至於在立陶宛,考市堡壘(Kauno tvirtovė)為最重要和完整者。十九世紀沙俄統治立陶宛,在一八八二年起修建堡壘拱衛帝國西疆,一九一五年俄軍在堡壘抵抗德軍十一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堡壘囚禁和殺害五萬人,當中很多是猶太人。

下午三點已經大致行完考市,回旅館搜尋附近景點,見一考市水塘,是立陶宛最大水體和人工湖,可是旅館職員對其一無所知,反建議一堆已經我剛剛去過的地方,鼓起勇氣憑網上資料按圖索驥,終選對了巴士線,只是下錯了站⋯⋯好在雖不中,亦不遠矣。是日雲汽全無,天水一色,藍得發紫,水塘邊有沙灘、燒烤場,宛如香港城門水塘,來合家歡的郊遊市民數百,多是駕車而來,或嬉水,或戲球,或沐日光,都衣泳裝,使我一身長袖便服(因為要減少行李,原擬來到丹京才買短袖衣,卻又不肯花錢⋯⋯)也顯得份外密實。

DSCN8062
立陶宛城際列車

就恁般三日,立陶宛的人文和自然風光也曾一瞥,回宿早睡,翌日七點乘Eurolines巴士轉往下一個波羅的海國家。